深圳模式: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改革开放40年深圳现代化发展成就的理论阐释

作者:谢志岿  李卓  2019-12-03 15:30  新传播    【字号:  

深圳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政府引领、市场竞争与社会力量参与“三个引擎”共同驱动下,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成功的发展实践,被冠之以“深圳模式”。深圳的现代化发展,符合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现代宏微观经济学所界定的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同时蕴含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与拉美等后发现代化国家相比,深圳模式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同时又避免分利联盟左右公共利益,维持了社会总体稳定。这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是深圳模式对现代化发展的最大贡献。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大势,主动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

深圳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极大方便了香港、新加坡地区的产业转移,容易接受香港等现代化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了广东省委关于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汇报后,做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深圳也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成为改革的试验田。来自香港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纺织、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投资深圳,为深圳的发展注入了原始的动力。地理位置的优越、优惠的政策、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在这一段对深圳吸引外资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80年代的深圳由此纳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相对优势,按照“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方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出口创汇型经济。“三来一补”为深圳产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为深圳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国内外投资者的集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随着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电子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得以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以加工装配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逐步向自主研发等高增值产业链环节延伸。时至今日,深圳已经具备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电子产业为例,目前,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已形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计算机、通讯、微电子等产业配套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制造所必需的零部件和材料完全实现本地采购和周边采购,基本实现电子产品部件的即时配套”2。产业集聚带来的潜在影响是创新和溢出效应的产生,目前,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备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乃至售后服务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华为、中兴等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在深圳成长壮大,大量的创意和创新在这里产生,深圳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与香港“前店后厂”的格局向更高层次的合作迈进,深圳制造正向深圳智造转变,曾在深圳现代产业发展初期起重要作用的“山寨文化”趋于式微3,产业发展生态日趋完善,产业的集聚、溢出、裂变效应明显。

深圳通过加工贸易积累了“第一桶金”的同时,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也在悄然调整,深圳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集群,经济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渐趋成型。成为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高、经济规模总量在全球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线城市。

二、产权、制度与科技创新

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让投入者有合理回报,是一切产权制度的核心要义。如果说深圳的崛起源于独特的历史机遇、区位优势和宽松的政策环境,那么,让投入者得到合理的回报,则为深圳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健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利益诱因和动力源泉。如今深圳依然保持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十二五期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9.6%,


1.2乐正主编:《深圳之路》,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6、146页。  3Mary Ann O'Donnell, Winnie Wong and Jonathan Bach,Learning from Shenzhen:China's Post-Mao Experiment from Special Zone to Model City.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