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作者:王庆林 亢升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当前对中国模式探索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界深受海外冲击—回应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信心不足。这种模式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认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给当前中国道路自信设置了认知障碍。因此,追溯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话语的历史影响,理解中国道路与西方及传统两对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权的关键。


第二,“重新认识中国”还需要处理好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当代中国人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足够自信,即现代化进程中道路自信遭遇危机。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曲折过程中,道路探索遭遇了一次次挫折,在应对这种危机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解构有余,建构不足。我们总是批判过去,认为传统与现代绝对对立。事实上,这是“后发式现代化”国家都会面临的难题。这需要我们在现代化道路自信构建过程中,正确处理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墨子刻在《摆脱困境》中指出,只要学者们一心只想解释中国在近代的种种失败,则对传统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固有看法势必会持续下去。随着中国的成就超过它的失败,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解释,其基础是对中国传统做出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理解。[15]

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看近代以来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包括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中国传统文明态度的根本性改变,这在上世纪是不可想象的。中国道路问题的讨论,一定要和中华文明的整体性重新认识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如果不抓住人们心理的这个最大变化、不抓住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认同,就是没有抓住当前现代化道路最大的问题,即道路自信问题。对整个中华文明传统的拒绝是晚清以来最大的潮流,这个思潮一直到现在才开始根本扭转,这就是自信的恢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提出的现实意义。十九大报告文末,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6]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形成。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正确的定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进而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根本走向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今天对自己伟大民族和文明的认识仍停留在“四大文明古国”、“四大发明”这一基本定式上,就是这一基本认识也被强大的思想误流湮灭得有踪无影,从而形成了一种对中华文明莫大的误会:是中华传统文明,特别是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阻碍着中国近代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几千年民族辉煌的表层被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锈化得斑驳陆离。


[15]Thomas A:Metzger,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Cofucianism and China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p197.

[1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