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作者:王庆林 亢升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当前对中国模式探索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界深受海外冲击—回应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信心不足。这种模式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认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给当前中国道路自信设置了认知障碍。因此,追溯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话语的历史影响,理解中国道路与西方及传统两对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权的关键。


第三,帝国主义框架。研究19-20世纪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使用“帝国主义”这个词系从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11]得到启发。西方这种帝国主义分析框架取向不仅掩盖了帝国主义的罪行,而且对它在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作用未能认真对待。时至今日,我们把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近代史起点的界定容易在西方对近现代史的作用和影响上误导人们。事实上,鸦片战争的客观作用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重大。中国地域宽广,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方对西方冲击感受并不明显,比如沿海与内地在受到西方冲击下表现迥异,古老的内地依然在按照其固有规律缓慢地向前。王熙认为,帝国主义不只是中国人的主观想象,它是真实存在的,其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这种影响正如中国中心论所强调的那样,同时也明显地受到中国内部因素的制约。对中国近代史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必须把这段历史看成内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12]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主义是不好的,它歪曲了中国经济、迫使中国处于不发达状态,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但在经济领域,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认为帝国主义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比较有限的,源于中国整个经济规模庞大,自给自足程度非常高,外国经济入侵影响始终有限。帝国主义的冲击主要还是在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最直接是阻碍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削弱政府领导全国的能力,使中国长期陷入混乱的社会秩序当中。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和世界上其他殖民地民众相比,得到殖民主义的一切坏处,却没有得到它的任何好处。因此,对于帝国主义冲击模式,我们需要清楚冲击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情况就一目了然。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9页。

[12]王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取向问题—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