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作者:王庆林 亢升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当前对中国模式探索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界深受海外冲击—回应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信心不足。这种模式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认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给当前中国道路自信设置了认知障碍。因此,追溯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话语的历史影响,理解中国道路与西方及传统两对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权的关键。


二、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话语权构建的历史影响

尽管作为严肃的学术分析框架,冲击—回应模式的鼎盛时期是在五六十年代,但它对教科书和其他大学教学资料影响至今。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出之后,最大的误导在于这种话语范式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史观模式,严重影响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总结现代化道路规律的方法论,这种近现代史分析模式需要重新认识。这一模式有许多歪曲事实:如费正清为了说明中国对西方挑战回应不力,不得不反复使用中国社会的惰性这一说法来勾画—甚至歪曲丑化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世界没有关联的侧面,诸如中国的政治架构、社会经济和思想等方面。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个门槛必须面对,就是西方话语权,没有话语权是无法真正崛起的。西方在“软实力”上针对中国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话语制衡”,即以西方话语为武器,不断设置各种瓦解中国人心的议题和话语,使中国思想界陷入混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学者要从僵化和偏见的西方话语中解放出来,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早已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解释能力,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在学习西方中迷失自我,做西方话语的“传声筒”。因此,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历史影响的实质是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问题。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