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产业链联动方式推动疫情冲击下的制造业复工复产
作者:徐可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疫情造成了实体经济的停滞性危机,这不同于需求不足的市场危机和信贷扩张的金融危机,需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补救。中国率先复工复产为制造业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窗口,为此应抓紧调整、修补、加固产业链:采取产业管制政策以配给资源并维持开工规模,利用“新基建”的政策机遇培植新兴产业链,以产城联动方式增强经济韧性与抗冲击能力,以“产业小镇”补足产业链断点并构建产业生态,以疫情防治国际合作推进与日韩和其他“关键小国”的产能合作,多方统筹施策,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运转。
一是以土地要素供给改革措施促进“产城联动”。众所周知,土地供给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瓶颈与硬约束,也由此成为“产城联动”的主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3月30日颁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将土地置于各要素之首,其主要措施就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尤其是“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
为此,可以借鉴苏州、无锡等地激励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的差异政策,以“亩产值”为主要权重,综合考虑“就业人数”“研发投入”“污染排放”等其他指标,将企业分类并与工业水电费、地方税收等奖惩措施挂钩,提升产业质量并加速优胜劣汰。这种政策正在由江苏逐步推广,2019年8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出“产业特色”“亩均产值”的政策导向,旨在以土地供给改革措施激励产业集群的竞争活力。
二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大都市之所以拥有“总部经济”的优势,就是因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信息、科技、人才要素高度集聚所产生的产业引领作用,因此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两业融合”也是“产城联动”的一种途径。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在2019年11月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两业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引,而这次“新基建”也为之提供了“建设窗口期”。
因此,中西部和东北的地方政府应围绕“两业融合”为产业集群提供更多的“城市化”功能服务,除了上文提及的“智慧城市”以及科技人才与信息服务以外,还要重点提升现代城市的金融服务能力。“金融中心”向来是一线城市的高配标志,而“新基建”门槛高、收益大,前期投入与后期收益难以均衡匹配,因此迫切需要现代金融的参与。因此,应创新金融工具例如“融资租赁”“分期贷款”降低高端设备的使用门槛,发展商业保理、产业链金融、担保与保险业务,完善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以城市功能聚合金融要素进而服务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