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治精英的形成机制:政治忠诚、市场能力与社会资本 *

作者:庄玉乙 胡蓉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什么人会成为农村的政治精英?沿循政治精英形成的三维路径,本文分析了政治忠诚、市场能力和社会资本与农村政治精英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利用对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1047位村民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发现,政治忠诚方面,党员身份和较高的政府信任度有助于个人成为农村政治精英。市场能力方面,良好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所赋予的劳动潜能、家庭经济情况对成为村干部有显著性影响。社会资本方面,父辈不同职业类型对子女能否成为村干部影响显著,亲朋等社交资本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经济精英、文化精英和社会精英可以有效地转变成或被吸纳成政治精英,标志着中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政治生态体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中国的乡村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村民自治制度开始推行并逐渐成为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运行,中国农村的政治精英吸纳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13]。一些学者认为,在新时期发展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选拔基层政治精英也逐渐趋向功利和实用主义,即强调被选拔的基层政治精英的办事能力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不再特别强调基层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的忠诚[14-15]。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二元精英论”仍具备生命力。例如,陈志柔发现那些具有党员身份、接受良好教育并出身于大家族的村民更容易成为村干部;而当选择成为企业家职业时,政治、社会和宗族资本则让位于个人的专业水准[16]。此外,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新生阶层和群体,其迅速崛起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导致了村民自治的形变,形成了一种私营企业主主政的独特村庄治理模式[3]

除上述个人能力与政治忠诚外,社会资本的影响不容忽视。费孝通[17]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通过标签各种亲友关系,如亲戚、同宗、同学、上级、老同事、熟人等,拉近与他人的距离,以形成利益共同体、获得社会认同或者谋取利益。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对于获得社会地位有重要影响,它包含信息、影响力、社会身份和力量增援等[18]。这种差序格局的非正式关系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张力持续存于中国古代并延续至今[19],在多元权力结构下,一些村庄形成了“宗教力量、宗族权威和村委会”三种力量相互影响的农村基本政治格局[14,20]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