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作者:[韩]赵京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在五四脉络中分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笔者将书中出现的梁漱溟的儒学定义为“反思性的儒学”。“反思性的儒学”若要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这两个因素能够把儒学和现实日常连接起来,可以全面审视中国的生活规范。有了反思的力量,儒学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儒学”。梁漱溟构想的“反思性的儒学”具有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从根本进行反思的力量。“反思性的儒学”是在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纳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儒教的价值的过程中诞生的。利用这一概念,梁漱溟在20世纪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中国只能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现代”。他在五四运动局势下就中国的新的近代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问题现在仍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在21世纪重新召唤梁漱溟的“反思性的儒学”的原因所在。


四、“反思性的儒学”的条件之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

梁漱溟把《哲学》最后一章的题目定为“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在这一章,他把人类生活分为事实、见解、态度这三个层面进行了说明。其中,事实最为重要。因为事实意味着经济现象。经济现象的变迁致使人们的见解变迁,人生态度变迁。梁漱溟分析说,在西方,事实发生变化时学术思想也有了很大进步,而有了进步的学术后可以重新应对事实的问题,进而得以开拓文化的新局面[22]。梁漱溟将这一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问,把起源于西方的社会主义联系到中国的儒教,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当然,这里的社会主义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笔者想把“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解释为“反思性的儒学”的第二个条件。梁漱溟将这一“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作为中国为预测未来将到来的世界文化而应持有的态度[23]:

对于生活富足美满的满足只能从内心获得,无法从外界获得。原本以为外部环境得到圆满改善,就不会有问题,可事实上问题反而会不减反增。[24]

适当的人生是安分守己,而不是四处奔波……不去想战胜或控制他人。[25]

由此来看,梁漱溟似乎并未停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针对社会主义质问哲学意义的层面,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把“不去想战胜或控制他人”这句话的适用对象从个人扩大到国家,从中可以解读出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殖民主义的戒备意识。


[22][24][2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65~276页,第296页,第297页。

[23]关于儒教社会主义,干春松主张,从“直觉”到“理性”再到“人心”的不断发展的思想线索,梁漱溟从“乡村建设”到后期对儒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干春松:《梁漱溟的“理性”概念与其政治社会理论》,《文史哲》,2018年1期。可笔者认为,试图将儒教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态度,早在《哲学》阶段就已经出现了。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