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作者:[韩]赵京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在五四脉络中分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笔者将书中出现的梁漱溟的儒学定义为“反思性的儒学”。“反思性的儒学”若要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这两个因素能够把儒学和现实日常连接起来,可以全面审视中国的生活规范。有了反思的力量,儒学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儒学”。梁漱溟构想的“反思性的儒学”具有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从根本进行反思的力量。“反思性的儒学”是在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纳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儒教的价值的过程中诞生的。利用这一概念,梁漱溟在20世纪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中国只能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现代”。他在五四运动局势下就中国的新的近代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问题现在仍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在21世纪重新召唤梁漱溟的“反思性的儒学”的原因所在。


因此,说孔子的本意在于哲学,是不了解其真面目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梁漱溟注意到孔子很关注颜回平时的生活[32]。在梁漱溟看来,只有坚定这种人生态度,才能在科学和民主的两种精神下真正去吸收并消化各种学术和思潮,进而取得成果[33]。梁漱溟思考的是在传统的泛道德主义内圣外王的框架中如何发展出西方科学和民主这一新外王[34]。

梁漱溟关注到作为生活的孔子哲学,从孔子的态度中发现了两个原则。一是反对教条主义,二是对习惯的戒备和“陌生地看”。他认为,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态度就是“一切不认定”的态度。在这里“不认定”意味着不认可绝对秉持某一条道理的教条态度。梁漱溟解释孔子与一般人的不同时说到,孔子“只垂钓不撒网,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35],可是追求教条性道理的一般人完全不这样。他们的立场是,如果不撒网,也不该垂钓;如果不射栖息的鸟,也不该射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教条和原则的差异。孔子有原则,但没有固定观念。如果被固定观念所支配,很难及时地根据“直觉”做出符合脉络的判断。梁漱溟对于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做出了如下解释:人最终不失本来的面貌很重要,而形成习惯最可怕。就算是好习惯,从习惯里出来的只是一种形式,不算美德。美德要真自内发的直觉而来才算。一入习惯就呆定麻疲。而根本把道德摧残了。靠习惯,人只能应付一定种类的时势和局面,出现新问题,就不能有效应对[36]。在梁漱溟看来,习惯不是反思性判断的结果,因此不能归入伦理范畴。如果人们染上教条主义和旧习,当新的事态发生时,就无法创造性地去应对。梁漱溟认为,孔子并未重视道德的习惯,而是害怕道德成为习惯[37]。不管是什么事情,只有在没有陷入教条和习惯的泥沼时,才能用新的视线看待某种事态,进而做出符合该事态语境的判断。遵循刚毅木讷精神的梁漱溟,在新文化压倒一切的状况下,政治上“严酷的状况下”,也很好地表现出了仁者的率直。


[32]梁漱溟(李渊庭、阎秉华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华书局,2014年,第16~17页。

[33][35][3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35页,第201页,第216~217页。

[34]Gang Junggi:《梁漱溟的现代新儒学》。

[37]梁漱溟认为胡适着力于主张孔子的人生哲学是道德习惯,并批评这是他没有理解孔子的礼治所致的。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