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作者:[韩]赵京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在五四脉络中分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笔者将书中出现的梁漱溟的儒学定义为“反思性的儒学”。“反思性的儒学”若要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这两个因素能够把儒学和现实日常连接起来,可以全面审视中国的生活规范。有了反思的力量,儒学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儒学”。梁漱溟构想的“反思性的儒学”具有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从根本进行反思的力量。“反思性的儒学”是在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纳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儒教的价值的过程中诞生的。利用这一概念,梁漱溟在20世纪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中国只能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现代”。他在五四运动局势下就中国的新的近代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问题现在仍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在21世纪重新召唤梁漱溟的“反思性的儒学”的原因所在。


梁漱溟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与中国的文化态度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他认为,中国的文化态度和“作为生活的社会主义”之间有着本源性类似性。这是对中国所处的状况的认识,以及对人应该怎么生活的根本质疑:

中国人具有与西方人不同的路向和态度。中国人走的路向与意欲向前的西方截然不同。中国人思想的特点是安分、知足、寡欲、摄生,而绝没有提倡要求物质享受,也没有印度的禁欲思想。中国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状况,都不会意欲改变环境。[26]

基于上述描述,他认为“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人肯定不会走与西方人相同的道路”。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发现,梁漱溟根本否定从本源上认可西方现代化的内在发展论,这是独特的逻辑[27]。而这就是他否定文化的共有说,是与胡适对立的原因所在。[28]其著名的“文化类型论”与西方不同,与印度也不同,将安分守己视为中国思想的核心。

梁漱溟在提出作为生活的社会主义后,在各处反复强调了孔子或讲学的目标在于生活。这表明,对于梁漱溟来说,讲学的重点就是告诉人们孔子和颜回的人生态度就是生活本身。孔子所说的不惑或知天命等,都是生活,不是思想。在梁漱溟看来,孔子说的“刚毅木讷近仁”[29]全露出一个人意志高强、情感充实的样子。梁漱溟在此基础上最后讲到孔子“刚”的态度,认为“刚”概括了孔子的哲学。在这里“刚”意味着充满内在活力的活动[30]。对于梁漱溟来说,“生活即是在某范围内的‘事的相续’”,“‘现在的我’对于‘前此的我’这一种奋斗努力”,“一‘事’,又一‘事’,如是涌出不已,是为‘相续’。为什么这样连续涌出不已?因为我们问之不已”[31]。


[2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16~117页。不能走印度的路。西方需要全面接纳,但要从根本进行改造。对于梁漱溟来说,这两种文化的共同点是,都基于欲望理解人类的心理。只是前者认为欲望是迷惘的,后者认为望视是正当的。同书第374页。

[27]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接纳社会进化论的过程中,中国现代性的思想根源的面貌在与中国文明的紧张关系中呈现出了原形。章炳麟基于齐物论和唯识佛教的认识的转换就是例子。这时在日本和韩国的思想史上所没有的阶段,值得与梁漱溟进行比较。

[28]罗志田:《文明与文化:后五四时代梁漱溟与胡适的争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9]“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2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Sol,2005),第322页。

[30][3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21页,第98~99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