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作者:[韩]赵京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在五四脉络中分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笔者将书中出现的梁漱溟的儒学定义为“反思性的儒学”。“反思性的儒学”若要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这两个因素能够把儒学和现实日常连接起来,可以全面审视中国的生活规范。有了反思的力量,儒学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儒学”。梁漱溟构想的“反思性的儒学”具有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从根本进行反思的力量。“反思性的儒学”是在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纳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儒教的价值的过程中诞生的。利用这一概念,梁漱溟在20世纪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中国只能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现代”。他在五四运动局势下就中国的新的近代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问题现在仍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在21世纪重新召唤梁漱溟的“反思性的儒学”的原因所在。


三、“反思性的儒学”的条件之一:他者性和自我认识

可以说,孔子的《论语》想要达到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根本性改革来改变人际关系。因此,越是忠实于孔子的思想,儒教成为不惜改革自己的所谓“反动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五四语境中最好地体现这一点的思想家就是梁漱溟。他根本不关心因为自己的主张或实践被叫做“XX主义者”或被划入某个阵营。因此能够始终保持独立的路线。梁漱溟的思想最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主张了什么样的思想,而在于他不断实践的生活态度。他从未停止自我修炼和社会实践。梁漱溟的学问不是给别人看的“为人之学”,而是注重自我修身和自身快乐的“为己之学”[16]。他没有想要在学问上完成什么自我完善性理论体系,也没有想要将来成为什么出人头地的人物。因此,他反而无所畏惧。梁漱溟超然的“为己之学”始终一贯地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他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事件”当作自我反省的契机,努力去打破自我中心性。笔者认为,梁漱溟的这种哲学行为是对他者性的认识,是“反思性的儒学”的第一个条件。

梁漱溟对他者性的认识首先体现在,他从根本上质疑东西方文化的折中论和调和论。对他来说,东西文化的调和只是个模糊的希望。若要两者调和并融合起来,要说出方法和原理,则谁也没有提出过。他认为,人们的弊端来自于西方人受一战影响对自己的文化感到反感并茫然地仰慕东方文化。梁漱溟尤其认为杜威和罗素等人来访中国,大谈东西文化的融合,并使之流行起来,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他认为,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说东西文化应融合并调和,而没能提出调和的原理。1919年,杜威在北京演讲时说:“如今,东方的旧文化带着新文化回到了故乡,可以说20世纪是文化环绕地球一圈的时期。现在文化的新问题不是今后能否走出去环游地球,而是东西文化如何靠近并相互起作用。”[17]


[16]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里,为己之学是指,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注重自我反省,超然于世人评价的境界。为人之学则与之相反。

[1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65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