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以梁漱溟思想中的“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为中心*

作者:[韩]赵京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在五四脉络中分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笔者将书中出现的梁漱溟的儒学定义为“反思性的儒学”。“反思性的儒学”若要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他者性”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这两个因素能够把儒学和现实日常连接起来,可以全面审视中国的生活规范。有了反思的力量,儒学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儒学”。梁漱溟构想的“反思性的儒学”具有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从根本进行反思的力量。“反思性的儒学”是在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纳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儒教的价值的过程中诞生的。利用这一概念,梁漱溟在20世纪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中国只能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现代”。他在五四运动局势下就中国的新的近代表现出的问题意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他的问题现在仍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在21世纪重新召唤梁漱溟的“反思性的儒学”的原因所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思性的儒学”—“他者性”和“儒教社会主义”

如果将梁漱溟(1893~1988)所追求的儒学以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下简称《哲学》)为中心去审视,那么应该称之为“反思性的儒学”。在这里,“反思性的儒学”(reflexive confucianism)能够成立的两大条件就是“他者性(Otherness)”和“作为生活的儒教社会主义”(Confucian socialism as living conduct)。这(反思性的儒学)是梁漱溟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接受西方这一他者,进而重新认识传统的儒教价值过程中诞生的。这个过程本身在20世纪20年代的脉络中有着明显的指向性,因此具有运动性。基于此,笔者主张梁漱溟应该被视为开启新时代的“开拓者”,而不是儒学“最后的守护者”。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最早从传统思想角度认识他者性的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1]。梁漱溟的思想是以基于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为媒介成立的,但也被命名为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不同的“另一个五四”[2]。撰写梁漱溟传记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称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在这里,“儒家”是指将思想和实践有机地掌握起来,亲自展现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梁漱溟一度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一起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但7年后毅然辞职,投身农村,将自己的知识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梁漱溟在中国思想史中占有的地位非常独特,这可能是因为他在生活中亲身展现的“为己之学”的面貌。


[1]虽然各自的体系不同,但鲁迅也在反思自己的文化这一点上超越了梁漱溟。鲁迅认为,通过尼采式的“积极的忘却”,可达到内部的自我瓦解,进而重新走向新的伦理。为此,他塑造出了象征文明体系自我崩溃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张旭东:《中國モダニズムの起源における‘名’‘言’の辯:‘阿Q正傳’再讀》,《中國-社會と文化》第30号,2015年7月,第163~166页。

[2]这是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もう一つの‘五.四》(《思想》,1996年12月,第61页)中写的用语,用来区分陈独秀和梁漱溟,他认为前者是运动论作风,后者是学术论作风。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