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内涵辨析与新时代要义
作者:黄月细 聂英华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从整体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角度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要义,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的道德要求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内涵和本质的内在要求,对促进新时代高校承担这一崇高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虽然处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道德体系犹如大厦,需要有稳固的根基,否则容易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由于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广泛交往基础上的人员流动频繁、关系复杂、公共交往发达的社会,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的和谐有序,需要建立最基本、最能凝聚共识,从而最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交往规则和行为规范,因而相对于传统社会对个人心性美德的推崇,现代道德体系更加强调基础性道德的重要性。公德状况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因为它检验的是人的道德理性,相对于道德情感而言,道德理性往往需要更强的意识自律才能达到,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1]。在公共交往中,人们相互克制、谦让、体谅和尊重就是这种道德理性的体现,看似普通平常,实则难能可贵,这也正是人们把社会公德作为衡量现代文明水平标尺的原因。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社会,限制了公德的形成和发展,这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青年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理应在遵守公德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做文明的现代人。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