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内涵辨析与新时代要义

作者:黄月细 聂英华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从整体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角度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要义,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的道德要求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内涵和本质的内在要求,对促进新时代高校承担这一崇高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内涵

虽然说对“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这并不等于强调对德智体美劳诸育进行平分,就能圆满实现。在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可以看到,古希腊时代的教育先贤就特别强调人的德性培养。他们把勇敢、节制、正义、智慧看作雅典城邦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即“四主德”之说。“四主德”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西方重视德育的传统。

而从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看,“教育本为,德育为先”的理念古已有之,两千多前的《左传》中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的记载,意思是立德是立功和立言的基础。由此,“做事先做人”就成为穿越千年的古训,“教人成为人”自然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而人之为人的根本在“德”,因而教育的首要追求是教人成为有德之人。《礼记》有云:“德者,本也”。只有抓住了做人的根本,其他知识才干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对“教”与“育”分别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对德才关系、失德之危害及原因进行了深刻阐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5]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6]诸多前人的论述无不道出了我国传统教育“以德为先”的基本要义,构成了我们在新时代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思想来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也殷切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7]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同样表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就能看到其中强调德性培养的基础性内涵。我国教育实践自古以来都强调“德教为先”、“德育为本”、“做事先做人,成人先成德”的认识与实践逻辑赋予了德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地位。


[4]阮元:《十三经注疏(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1919页。

[5]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第11页。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8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3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