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内涵辨析与新时代要义

作者:黄月细 聂英华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从整体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角度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要义,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的道德要求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内涵和本质的内在要求,对促进新时代高校承担这一崇高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公德虽然是基础层次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在道德上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指的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变过程中以承认和捍卫人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为宗旨的一系列精神价值,是对人的主体性的确证。因而,社会公德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社会规范的形成,它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表征着人们摆脱了封建臣民身份而获得现代公民身份,从而拥有了自由和独立性,并在抗争中逐渐获得民主、平等等公民权利,推动社会走向法治,最大限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社会公德与民主、法治的社会制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一面体现了社会的道德状况,一面体现了社会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能最大限度保障公民权利的价值就被确证为现代社会最珍视的精神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立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正表明了我国人民对现代社会精神价值的追求。培育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要求青年大学生“守公德”也具有不言而喻的自洽性。

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概念,指适用于私人生活领域、处理私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包括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私德与公德的划分来自于近代西方思想家对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区分,英国伦理学家边沁率先提出了“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区别,其后密尔在《论自由》中明确区分了“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分始于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他分别阐述了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在梁启超看来,公德利群,私德修身,但它们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都是“人生所不可缺之具”,是人之本体的两个方面。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