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国际比较与深圳经验*

作者:陈庭翰 谢志岿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但是日本、香港与拉美地区后发追赶效率的迥异说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关联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起到了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推进,这在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阶段与就业结构上显著表现了出来。究其原因,是深圳实现了全产业链中小企业集群的生态演进,通过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优化建构了有效的制度创新,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促发展,并通过独特的本土创新文化推高了创新效能,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关联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典型案例。不过,产业结构不合理与金融房地产过热等不良问题也相继出现。深圳应加大工业领域投入、优化服务业规划、坚持“制造业立市”和“科技立市”理念,遏制“产业空心化”趋势,保护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香港模式

作为英国前殖民地,香港深受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学派影响,走向了自由主义的产业发展道路,其产业后发追赶到停滞与空心化的过程,都是外界环境影响和要素自由配置的结果。 [9]外界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香港在英国全球贸易体系下的地缘位置、中国大陆与世界的外交环境以及西方贸易政策的变化。作为英国在东亚的重要殖民地,香港是英国在东亚的重要港口,在二战结束前为英国全球贸易链条提供转口贸易,而不追求产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是借全球对中国大陆的封锁与朝鲜战争等外部机会,迅速积累劳动力与投资,建立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体系,并依靠西方价值链调整的契机,依靠低廉劳动力优势承接来自西方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边际产业转移(服装、玩具、塑料、钟表、电子组装与加工),形成了以加工出口为主的现代化产业结构。

香港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要素配置高效性的优势,在面临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时,能灵活地自发走向工业、市场、经济结构多元化道路。优质要素汇聚在资金管理技术和营销等优势领域,形成了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运输、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服务业等具有竞争优势为主的产业结构,帮助香港成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与商贸中心,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个通过后发追赶成功迈入高收入水平的地区之一。然而,自由主义市场政策与小政府模式同样是造成香港产业空心化的原因。自由市场环境下,政府难以提供针对产业升级的专用性刺激要素,无法帮助香港企业在西方技术阶梯性转移体系中获得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也使得本地产业结构高级化道路充满荆棘。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尚未完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香港企业又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决定将制造业产业链转移至要素成本更低的大陆沿海地区,裁撤了大部分本地制造业部门,将本地资源进一步集中于附加值更高的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可以说,自由市场下的香港产业发展,是外部机会、环境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体系调整下促成的一次“昙花一现”,其模式注定了香港制造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无缘。而随着中国大陆、新加坡在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稳步上升,产业空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困扰着香港。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