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国际比较与深圳经验*

作者:陈庭翰 谢志岿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但是日本、香港与拉美地区后发追赶效率的迥异说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关联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起到了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效推进,这在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阶段与就业结构上显著表现了出来。究其原因,是深圳实现了全产业链中小企业集群的生态演进,通过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优化建构了有效的制度创新,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促发展,并通过独特的本土创新文化推高了创新效能,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关联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典型案例。不过,产业结构不合理与金融房地产过热等不良问题也相继出现。深圳应加大工业领域投入、优化服务业规划、坚持“制造业立市”和“科技立市”理念,遏制“产业空心化”趋势,保护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产业发展阶段的演进

1.出口导向阶段

出口导向模式是指通过与全球跨国厂商建立产品链中下游合作关系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切入方式,主要通过承担国外企业的下包、分包订单任务,以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工序与组装工序为主营业务将国内市场与国外资本、技术相连接,通过吸收国外企业的中低端技术的知识转移提升自身产业集群成熟度。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三来一补”与“前店后厂”模式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模式,通过政策优惠与劳动力要素禀赋吸引海外跨国集团中低端生产链的转移,并利用香港在资本与金融国际化方面的优势形成中转功能连接全球资本市场,发展转口贸易与代工生产。在技术与资本严重匮乏、西方对中国市场抱有谨慎态度的背景下,深圳的出口导向模式成功找到了获取海外资本与技术的突破口。不过这一时期的代工主要是服装、鞋类、玩具等低专业化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跨国巨头纷纷推行归核化转型,在电子、汽车等机械制造领域推行模块化,将大量非核心部件置于全球价值链的水平合作之下。深圳凭借着本地代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来自东亚为主的制造企业构建战略耦合关系,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嵌入到了专业化水平更高、知识转移更频繁的全球机械制造生产网络, [13]标志着深圳本地产业集群开始由以服装、鞋类、玩具、家具为主的低端产业链向以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电子设备、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为主的中低端机械制造产业链转变。高专业化的代工工序开始积累技术知识,催生了大量以模仿创新为主要研发方式的本土企业。高成熟度的代工集群从与全球跨国巨头建立的分工合作关系中融入到了全球消费类商品市场中,获得了稳定的外汇收入。同时快速发展的深圳金融行业开始为本地产业投融资提供金融衍生品与投资工具,这一切都为深圳产业结构高级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2.进口替代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深圳官方推动大量“三来一补”低端产业链远走他乡为标志,深圳开始了实质性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是深圳本地产业集群开始构建国内价值链。构建国内价值链是指本地产业链在国内价值链体系中寻求优势地位,使本地产品不仅能有效满足国内需求,还能深刻影响国内产业链的表现形式与日后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日本与韩国都是先扎根国内市场培育高级要素与相关竞争优势后,再利用国内价值链的杠杆作用将优势扩展到全球价值链。 [14]构建国内价值链的关键在于立足国内市场的前端需求,在国内产业链体系内获得价值分配主导权。深圳充分利用本土低端工业体系化的优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与产品市场标准的制定,使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中兴、长城等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并鼓励低端代工体系与服装、皮革、家具、化学制品、金属等低端传统产业迁出。与此同时,深圳大力支持医药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电器机械、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生产体系复杂、资产专用性高的中高端制造产业链的发展,并快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产品制造基地之一。通过低端产业集群的升级转换与“腾笼换鸟”,深圳制造已经能满足深圳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产业更新的主要需求,实现了实质性的进口替代效果。深圳企业通过对全国阶梯式产业转移的把控与在中高端价值链的塑造获得了国内价值链的优势地位,使全国市场成为自己的经济腹地,从而为深圳本地产业集群多元化、归核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