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特区经济结构变化对广东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作者:杨新洪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地市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华侨众多的地理人脉优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三个经济特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进出口和常住人口等统计数据显示,经济特区建立40年(1980—2019年)来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外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人口规模及素质的大幅提高等,都成为了当地乃至全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经济特区也面临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挑战,这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推动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建设、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发展道路,这也将为广东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二、广东经济特区经济结构变化对全省增长驱动研究

(一)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早于全省,2012年以来,产业转型升级成果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全省工业走向高端化和智能化。2012年以来,经济特区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外溢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珠江东岸,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深圳辐射带动东莞、惠州等地的发展;珠江西岸,佛山、中山等地制造业发达,拥有家电、机械装备、灯饰、陶瓷、家具等大型的产业集群。随着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开通运营,深圳的企业、技术、人才将加速从东岸跨向西岸,带动整个珠三角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3%。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带动服务业转型升级。2019年,经济特区服务业增加值19,549.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9.1%,比2013年提高4.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3.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2%,比2013年提高12.0个百分点,其中深圳达66.4%,珠海达66.5%。经济特区中,深圳第三产业占比达60.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2.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5%,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11.8个百分点。商贸会展、教育、旅游、家庭、体育服务等生活类服务业发展加快,其中珠海旅游业由于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发展较快,推动向全域旅游新模式深度拓展;互联网平台、现代金融服务不断拓宽经济新路径,数字经济、新消费业务蓬勃发展。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