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政治哲学阐幽

作者:郑 开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黄老政治哲学特征鲜明:既有别于老子无为政治哲学,也不同于庄子致力于浑沌与秩序之间的思考张力,更迥异于孔孟以来儒家德政理想。


同于“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之“抱一”,它的确切含义是指形神抟一(相即不离):首先应该从治气养生之术的角度予以理解,其次需要延伸至心性论层面进行分析。这样看来,老庄所说的“一”,涉及宇宙论、形上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老子所谓“抱一”“执一”则主要出现于养生—心性和政治哲学之思想语境。比较起来,黄老学虽然也谈论宇宙论和形上学意义上的“一”,甚至发展出了混杂繁复的“太一”概念及其理论[1],但它主要关切则聚焦于政治问题。黄老诠释老庄以来的“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倾向于把“道”诠释为“一”,不同于老庄以“无”释“道”;另外黄老学派更热衷讨论“执一”“守一”,把“执一”(“守一”)当作“执道”(“守道”)的代名词,例如:

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马王堆帛书《道原》)

帛书《道原》言“一者其号也”乃是一个关键的细节。“其”指的是“道”,那么“一”就是“道”的名号、标识;换言之,“道”一旦进入了语言建构起来的思想世界,或者说进入了充满了政治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世界,就被黄老学者表述为“一”。《韩非子·扬权》印证了这一点。可见,黄老政治哲学语境中的“一”乃是“有名”的东西,而老庄哲学里面的“道”终究是“无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老之不同于老庄,部分体现在黄老政治哲学之思考以“刑名”为起点,而老庄则以“无名”为归宿。黄老文献经常出现的“一之解”“一言之解”,例如:

是故圣人一言解之[2]。上察于天,下察于地。(《管子·心术下》)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管子·内业》)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淮南子·原道训》)

我曾对《管子》《淮南子》提到的“一之解”“一言之解”困惑不已,误以为指“令行禁止”“一言堂”而已。现在根据黄老帛书《成法》篇,可以进一步明确“一言”其实是指抽象的“言”、根本的“言”,而不同于日常语言;其实质内容就是“天下成法”,就是宪章法令。问题是,宪章法令不就是日常语言表述和建构的么,“一言”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我认为,黄老学派和法家学者就很清楚:无论“礼”还是“法”,皆出乎“名以制义”,都诉诸日常语言而确立;然而他们提出“一言”的思想动机十分深刻,就是因为法的制度设施逐步完善、法的精神不断滋育,需要更深刻的基础,那就是“道”。“一言”就是某种理论语言,把“道”“法”两端结合起来,赋予“法”无比深刻的基础,这就是“一言之解”能够“上察于天,下极于地”“施四海,际天地”的原因。换言之,“一言”同时涵摄了“道”“法”两个方面:“一”是“道”的别称;同时又是“天下成法”的最高原则,该最高原则十分抽象,具有“一言而止”的特征。总之,黄老政治哲学所谓“一”,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道”“法”[3]

(二)圣人和百姓同样是黄老学尤为关切的问题,但黄老学者对该问题的阐述却十分抽象,换言之他们诉诸理论性语言进行阐述。

(1)黄老学一方面继承了老庄“圣人”观念,同时又发展了它。黄老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了老子“知常曰明”、庄子“莫若以明”的哲学洞见,更深入讨论了“神明”(精神知觉)诸问题,尤其是强调了“神明”之“独见之明”的意义;而“通于神明”(神明来舍)“独见之明”既可以指体证“道的真理”之境界,也用以描述“圣人”“君人”(最高统治者)。比如说:


[1]郑开:《试论黄老文献中的“一”》,《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

 

[2]王念孙曰:“一言解之”当作“一言之解。”

 

[3]《鹖冠子》曰:“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度万》)“一为之法,以成其业,故莫不道。一之法立,而万物皆来属。”(《环流》)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