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政治哲学阐幽

作者:郑 开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黄老政治哲学特征鲜明:既有别于老子无为政治哲学,也不同于庄子致力于浑沌与秩序之间的思考张力,更迥异于孔孟以来儒家德政理想。


地说,黄老学总是在“道德之意”的原则前提下谈论“帝道”“帝王之道”。然而“玄德”与“帝道”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探讨。试举马王堆出土黄老帛书的例子如下:

天下太平,匹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独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智,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马王堆帛书《经法·六分》)[1]

我们知道,道家罕言“明德”,儒家讳言“玄德”。马王堆帛书这段话同时出现了“明德”和“玄德”,是个特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围绕“明德”概念组织起来的那段话—“天下太平,匹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云云,几乎就是对“王道”的某种概括,而依据“玄德”概念建构起来的政治哲学之语境—“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王术,故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云云,则旨在阐述“帝道”。可见,《经法》认为“玄德”更胜一筹、更进一境。

而且,“玄德”与“帝道”的实质内容都可以归结为“无为”,或者说以“无为”为中心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黄老政治哲学进一步发展了老庄以“玄德”“无为”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帝道”观念亦汲取了“玄德”“无为”概念及其理论,并予以了推陈出新(比如说名理和道法等理论)。例如《庄子·天道》:“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天道》篇那段话尽管没有出现“玄德”语词,却有“玄德”的意思。《老子》里面只出现“侯王”而不见“帝王”,这段出自黄老学者的话却出现了“帝王”语词,恰好表明黄老之帝道也是通过无为概念进行思考和阐述的;另外,这段话所说的“无为”这一关键理念,还隐含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意味,“无为而天下功”岂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另一种表述吗?

我的结论非常明确:黄老政治哲学创发出来的“帝道”,不但开出了早期政治思想的新生面,而且推动了由王霸之道向帝王之道的思想转折,具有石破天惊的重要意义。“礼崩乐坏”“王道陵夷”愈演愈烈意味着西周以来的宗法封建制度每况愈下,积重难返。如果说周秦之变奠定了秦汉以来王朝国家的政治制度基础,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它的理论依据或思想形式仍是王霸之道!秦汉政治的奠基者是不是黄老及其标榜的“帝道”,这一点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讨论。但无论如何,黄老政治哲学最重要的思想动机就是在既有的王道和霸道之外别辟新途,帝道或帝王之道就是这种新思维的产物,也是这种新思维的体现[2]

 

三、执一与道法:“道的治理”如何可能?

王中江教授近年研究“道的治理如何可能”问题[3]颇富启发性,可谓益人神智。的确,道家黄老学经常谈论的“抱道执度”(马王堆帛书《道原》),然而“道”是无形的,难以捉摸,如何能够示诸指掌呢?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抱道执度”呢?下面我们试通过“执一”概念及其理论,以及“道—法关系”予以进一步讨论;因为前引《道原》把“抱道执度”理解为“执一”,《文子·道


[1]按,篇名《六分》,李学勤以为应作“大分”。原文颇多讹夺、异文,兹依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中华书局,2004年)、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2014年)校订文字、增补脱文,以省观览。又按“有□□独知□□□□王天下”句,魏氏以为可补为“有玄德独知天之道而王天下”,可资参考。《管子·霸言》:“夫王者有所独明。”《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2]郑开:《黄老的帝道:王霸之外的新思维》,《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6年。

 

[3]王中江:《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为什么是“道”和“法”的统治》,《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5~456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