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现代化*—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发展回溯

作者:凌佳亨 喻修远 梁丽芝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关键词]现代化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后发优势 制度变迁 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5-0093-12

如果不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无法全面理解改革开放政策,更不能进一步领会我国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深层逻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系列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尝试,对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能指。统计数据显示,自1984年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即大连经开区设立以来,到2020年,我国共批准设立了219个国家级经开区,其中东部107家、中部63家、西部49家, [1]东部部分国家级经开区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GDP的13%,已成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纽带,同时承载着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区域间联系桥梁的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系列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一环,国家级经开区的设立与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项关键尝试,但当前学界对于国家级经开区的研究大多指向经开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土地规划、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尚且缺乏一个有力、顶层的解释框架。笔者认为,仅仅将国家级经开区当作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工具支撑,会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慢慢消解其中深刻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理念。借此,本文重新梳理了国家级经开区的产生原由与发展历程,并提出一个基于国家现代化的阐释框架,旨在通过对国家级经开区的细察以深入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兼以唤起学界对该问题的关注。


*湖南省社科评审委重大项目(XSP18ZDA007)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