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现代化*—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发展回溯

作者:凌佳亨 喻修远 梁丽芝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一)外来技术本土化:来自“后发优势”的解释

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技术引进实现经济增长是早期设立国家级经开区的主要目标之一。在1984年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国务院就已明确国家级经开区的定位,对经开区在技术引进方面提出要求,“经开区要大力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集中举办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发展生产合作、研究设计,开发新技术,研制高档产品,增加出口外汇,向内地提供新型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传播新工艺、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2]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指出:“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最重要的还是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3]而对于一国来说,实现技术升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引进所需的专利费大致不会超过当初研发这项技术所花成本的30%,依靠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绩效,增加资本回报率,快速实现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3]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仅为200美元,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技术也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代际差距,而彼时全国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外生型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急需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体制以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国家级经开区因此得以产生。设立国家级经开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是外来技术本土化需求的体制产物,国家通过在经开区实施税收政策优惠、国内市场让步等措施吸引外资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实现“以市场、税收换技术”,从而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 [4]以国内市场、税收减免等方式促进技术迭代,这也是欠发达国家实现技术跃迁从而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开区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利用欠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使外来技术快速本土化以实现技术变迁、经济增长的使命。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