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现代化*—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发展回溯

作者:凌佳亨 喻修远 梁丽芝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二、现代化跃进:国家主导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进程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道路大都得益于一个强大的有为政府,在后发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政府主体对于资源的有力汲取以及集中配置能力也直接决定了国家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格局。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党和政府强大能力的主导下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国家级经开区也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演变出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的生成逻辑,这是现代化国别扩散的一个体现,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逻辑,这是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从西方化到本土化:国家级经开区生成的内在逻辑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都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从现代化的纵向时序来看,西方国家在历史的早期便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其扩散的向度由中心向边缘延展,由现代化的早发国家向后发国家延展。 [7]在后发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无法规避早发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影响,无法开辟一条完全不同于旧有现代化形式的新道路,而早期西方世界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将现代化模式机械地归结为西方道路又没有将一国实际加以考虑,缺乏解释力。诚然,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方面无法脱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国别扩散之中,另一方面也同样无法回避本国语境,现代化的本质与关键在于对西方化与本土化的合理平衡,而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的生成同样既离不开对西方实践的考察与援引,也离不开本土化的探索与发展。

回溯经开区的产生历程,在本质意义上来说,经开区是全球贸易的产物,最早的雏形是自由贸易港,就世界范围来看,经开区的出现同全球整体的跨越式发展与时代大转折紧密相连。1547年,正值西方大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世界上第一个自由贸易港诞生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其产生促进了区域间自由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意大利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并进而拉开了世界意义上经开区发展的序幕。16世纪以来的近五百年间,世界经开区的发展演变出三个时期:工业化前期、工业革命时期、后工业化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三个时代:商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知识化时代。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