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现代化*—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发展回溯

作者:凌佳亨 喻修远 梁丽芝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在工业化前期,全球交流的大门逐渐打开,商业化时代到来。为促进贸易自由化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逐渐开始在水路等交通发达地区设立自由贸易港,并在港区内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地区间贸易的发展,而这样一个个享有优惠政策的自由贸易港便是经开区的早期雏形。 [8]自1547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由贸易港诞生后,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马赛也相继开辟了自由贸易港。德国汉堡、布莱梅、丹麦哥本哈根、葡萄牙波尔因等地,也先后宣布成为自由港或划出部分地区作为本国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所带来的贸易红利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设立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而扩散至其他地区。期间,许多被殖民主义征服或强行租占的国际重要港口,如吉布提、直布罗陀、新加坡、亚丁、中国香港等地,都相继成为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成为殖民帝国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场所。 [9]

经开区在20世纪60、70年代进入了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的时期,1959年,爱尔兰香农自由区建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生产力迅速增长,有力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频繁的国际商品交易、劳务交流、资本流动和技术转让使得各国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所有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开放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20世纪60、70年代是出口加工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加工区纷纷涌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出口加工区总数达到240多个。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大量引进外国投资发展出口产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发展对外贸易,一些国家或地区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列。这个时期,经开区在数量上由少到多,在规模上由小到大,在经营上由流通贸易型为主转变为生产型为主。所有这些都标志着经开区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9]

从全球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港到出口加工区,经开区的前生是西方国家为发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新生事物及制度安排。我国经开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社会对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并赋予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