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现代化*—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发展回溯

作者:凌佳亨 喻修远 梁丽芝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二)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时期划分

国家级经开区的设立由国务院统一规划批准,因此行政审批许可下的国家级经开区设立具有典型的批次性,存在鲜明的发展阶段。自1984年我国开始设立国家级经开区以来,经开区数量总体呈上涨态势,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中心和建设重点也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特点,本文将经开区35年来的发展纵向划分为四个时期:摸索发展时期、规范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转型发展时期,并总体呈现出了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逻辑。

image.png[2]

1.第一阶段(1984—1993年):摸索发展时期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我国逐步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在1984年至1988年间,国务院相继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1984年设立10个,1985年1个,1986年2个,1988年1个。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我国的新生事物,创设之初的各类规范均尚未建立健全,处于建设的摸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开区建设总体呈现出了三大特征:其一,以借鉴、模仿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为主;其二,经开区内部处于增量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其三,这一时期的经开区(尤其是自1992年起)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其设立开始失控,一哄而上,开始大搞规模扩张,其中1992年新设国家级经开区6个,1993年12个。


[2]因近年(2015年至今)国家级经开区总量无变化,故不予统计。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