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家现代化*—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发展回溯
作者:凌佳亨 喻修远 梁丽芝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双重意蕴,一是物质现代化,即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二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能力、制度体系的现代化。理清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原由及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设立以来便天然承载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其生成及发展同样存在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在物质经济与治理经验层面均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要素的增长。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外来技术本土化的制度尝试,是地方经济适应型行政体制的局部探索,是经济特区成功经验下的制度推动,更是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理论下的产业承接与市场需要。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衍化出了摸索发展、规范发展、高速发展、转型发展四个时期,并深刻蕴含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逻辑主线。
2.第二阶段(1994—1999年):规范发展时期
在经历了摸索发展时期后,通过借鉴与反思,国家级经开区的建设开始逐步找到经验。这一阶段,我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国家级经开区设立速度较上一时期明显放缓,1994—1999年的六年间,仅新增国家级经开区3个,且新设经开区着重体现在地理范围上的突破,开始由最初的单一位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延伸。此外,这一时期,第一阶段设立的14个国家级经开区各项制度建设已初显成效,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体现。另一方面,针对以经开区为代表的开发区一哄而上、无序扩张的情况,199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明确规定:“设立各类开发区,实行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审批设立各类开发区”, [11]进一步规范了经开区的设立与管理,抑制了一些地方出现的“开发区热”,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一时期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增长较少的现象。自此,我国经开区开始迈向规范发展时期,各项制度规范开始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经开区发展模式开始形成。
3.第三阶段(2000—2012年):高速发展时期
2000年以来,国家级经开区总量呈现井喷式上涨。一方面是由于2003年以后,国务院同意发展较快、绩效较好的省级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另一方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外向型经济开始在国内蓬勃发展,给经开区带来了一次宝贵的稳定发展机遇,一批国家级经开区借此得以设立。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部环境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地方政府传统的行政方式和经济职能提出了挑战。世贸组织要求成员国的非歧视性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也都对我国经开区这一时期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产生了助推作用。 [12]与此同时,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国务院批准中西部省份可在省会城市选择一个符合条件并已建成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这一时期我国经开区数量迅速增长,13年间国家级经开区数量由1999年的36个增长到2012年的171个,年均新增10个。同时,经开区的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也得以显著增强,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这13年是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