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如果说,为了现实功用,梁启超是把哲学与宗教、信仰与科学折衷调和在一起,那么,章氏则完全求助于哲学。他明确提倡无神论,并把佛教归入无神论。认为佛学只是求智,不是让人去信仰,宗教的名号用在佛法身上不恰当。“假如说崇拜鬼神,……用宗教的名号,恰算正当”,但佛法不崇拜鬼神,是无神论,怎么可以用宗教称呼它呢?“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而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要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细想释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发明一种最高的哲理出来。”因此,“佛法只与哲学家同聚,不与宗教家为同聚。”[14]这就明确地把佛学从宗教中拉出来加入哲学的行列。在章太炎看来,佛法的高妙处在于,它可以使唯心论“不必破唯物论,反可以包容得唯物论”,这主要是在于它讲“三性”(即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只要讲“三性”,“尽容他的唯物论讲到穷尽,不能不归入唯心。”[15]确实,“三性”说主张“万法唯识”,“追寻原始,惟一真心”[16],从而把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归于主观心识之中。

应该说,尽管佛法与哲学有密切联系,但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宗教哲学,而宗教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它所有的哲学思辨性,都服务于宗教神学的总目的,它是宗教神学的论证工具与理论支柱。而在大乘佛教中,无论是空宗还是有宗,它们都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都把世界看成空。一切佛教所有理论的目的,都在于论证世界本质的虚幻,如过眼烟云、海市蜃楼。无论是禅宗神秘的“顿悟”、非理性的直觉,还是唯识宗“三性”烦琐的论证,它们的总目的都在于此。正是由于这种理论背景与目的不同,决定了宗教与哲学有不可泯灭的界限,不能混为一谈。


[14][15][16]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