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业报轮回说是佛教的原始基本理论。它主张业力不灭,说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生死轮回的动力。业力是什么?业是行动或作为之意,在佛教的五蕴中称行蕴;力是指支配行为的意志。因此,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就是业力。佛教认为,业力的影响是永远不会消除的,它总要引起相应的果报,由于这些报应的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在这里,梁启超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很能说明业力不灭这一点。他把业力比喻为老宜兴茶壶,“茶之随泡随倒随洗,便是活动的起灭,渍下的茶精便是业。茶精是日渍日多,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将壶打碎。这叫做业力不灭的公例。”(《什么是文化》)在因果报应这一点上,佛教强调“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就是说,已造的业因,在未得到果报之前,不会自行消失;而未造的业因,则不会无故得到果报。因此,它强调自作自受,强调因与果的对应关系。在这,梁启超也作了个生动地比喻,他说:“因果之感召,如发电报者然,在海东者动其电机,长短多寡若干度,则虽隔数千里外,而海西电机之发露,其长短多寡若干度与之相应,丝毫不容假借。”(《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