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应该说,桑塔耶那与章太炎还是有重大区别。桑塔耶那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认为,真善美是人的最高理想,而真善美都起源于自然,自然是一切理想的源泉。[23]他主张以美学和道德的尺度去衡量宗教,认为由此必然发现,宗教里面有合乎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理想的东西。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因此,桑塔耶那讲宗教的作用主要是从自然人性的角度。但是,章太炎提出宗教的作用则完全是一种实用政治目的,是出于一种神道设教的需要。他讲的道德,不是一种抽象普遍的、善的道德,而是一种具体的、特定的社会道德,是一种“革命的”道德。他说:“道德者,不必甚深言之,但使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则可矣。”(《革命之道德》)他看中“华严之行”与“法相之理”,主要也是出于这种道德上的考虑。他认为,“这华严宗所说,要在普渡众生,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在道德上最为有益。这法相宗所说,也就是万法唯心。一切有形的色相,无形的法尘,总是幻见幻想,并非实在真有,……要有这种信仰,才得勇猛无畏,众志成城,方可干得事来。”(《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正因如此,章太炎并没有像桑塔耶那那样使宗教获得一种普遍的意义,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而是随着这一具体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需要的消失与转变,宗教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义与必要性:“道德普及之世,即宗教消镕之世也。”(《建立宗教论》)
[23]参见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第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