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对于章太炎的佛学救世说,当时革命队伍中便有人发出异议。铁铮讥讽他这样做“何异待西江之水以救枯鱼”(《答铁铮》),梦庵指责他将《民报》作“佛报”,变民声为“佛声”(《答梦庵》),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佛书梵语,暗昧难解,不甚适于众生”(《建立宗教论》)。这些当时人们的回音,可以说不仅是对章太炎本人的,而且是对近代整个佛学救世思潮现实效用的客观评价。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对于梁启超章太炎个人来说,特别是章太炎,由于他沿着佛学救世走到“五无”,最后,他又“回真向俗”(《菿汉微言》跋),回到了儒家。梁启超也以儒家作为其人生观的来源之一(《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不幸的是,当他们回到儒家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已响彻云霄。因此,他们除了“粹然为儒宗”[36]外,留下的是给后人的串串思索。
[36]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