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四、道德救世和佛学救世

(一)“道德革命”与“革命之道德”

近代的道德救世与佛学救世有密切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近代的思想家们十分注重道德的社会功用,他们对宗教的利用也主要是出于宗教的道德伦理上的考虑。因此,考察他们的道德救世思想以及如何从道德救世走向佛学救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时代局限,近代许多爱国志士都把社会国家腐败衰弱的原因归结为精神方面的因素,特别是道德,因而,“道德救世”一时成为思潮。无论是“现代中国第一流之政论家”[30]梁启超的“新民说”,还是革命极力提倡者章太炎的建立无神论宗教,都是以此为出发点与中心主题。

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之所以腐败,之所以不能独立于世界,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民乏独立之德”。他认为“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新民说·释新民主义》)。他所说的道德从本身来说有二方面:一方面是“人人独善其身”的私德,另一方面则是“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他认为,私德与公德“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新民说·论公德》)讲新民,图救国,私德与公德不可或缺。从时空上看,他所说的道德也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原有传统精华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输入全新血液加以补充。前一方面可以说是“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后一方面则可以说是“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前者是“保守”,后者是“进取”。对这二者,他也认为二者必备,“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新民说·释新民主义》)梁启超是折衷调和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他不愿偏废任何一方,也想要给它们一个调和。他还认为:“善调和者,斯为伟大国民”(《新民说·释新民主义》)。


[30]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上海书店,1934年,第191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