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1912年孙中山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当然也激起了台湾知识分子的波澜,当时还是日据时期的台湾,连横欣闻革命成功,在兴奋之余,不禁想到要告慰郑成功,特写《告延平郡王文》的哀祭文:“中华光复之年壬子春二月十二日,台湾遗民连横诚惶诚恐,顿首载拜,敢昭告于延平郡王之神曰:于戏!满人猾夏,禹域沦亡,落日荒涛,哭望天末,而王独保正朔于东都,以与满人拮抗,传二十有二年而始灭。灭之后二百二十有八年,而我中华民族乃逐满人而建民国。此虽革命诸士断脰流血,前仆后继,克以告成,而我王在天之灵,潜辅默相,故能振天声于大汉也!夫春秋之义,九世犹仇;楚国之残,三户可复。今者,虏酋去位,南北共和,天命维新,发皇蹈厉,维王有灵,其左右之!”[29]

连横巧妙地将孙中山推翻满清,算在实践“春秋之义,九世复仇”的大义精神中,以此连结郑成功恢复中华未竟之功,在二百多年后,这个未竟之功终于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实现了。连横特将孙中山1911年的革命成功之年称为“中华光复之年”,而这个“中华光复”在当时充满着强烈“华夷”对立的种族意识上。当然,这种严重的华夷对立,源于满清异族的统治,这个异族还将本属中华之地的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便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只是,连横还没说出的是,显然清人的统治台湾本非中华正统,因台湾本属郑成功奉明正朔的中华之地,而清人又将台湾割让给异族日本,而此日本殖民政府更非中华正统。因此,这篇《告延平郡王文》当有更深沉的寄望,那就是希望下个阶段孙中山更以“中华”光复台湾,让台湾回归真正的“中华”。但这个遥想,到了蒋介石的身上终于实现,并且意想不到的是,竟为台湾带来了一个“大中华”,蒋介石彷如第二个郑成功。历史的巨轮不断翻腾着,也不停地复制命运,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9]连横:《雅堂文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4年,第115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