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日本幕府时代末期除了有以上的郑成功传记外,其中最可注意者是水户藩国史总裁川口长孺(1772~1835)写的《台湾郑氏纪事》。[10]《台湾郑氏纪事》特注意成功与清廷谈判之际有关“剃发”相关的华夷问题,引述清朝《三朝实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资料,言及清朝皇帝给成功之劝降书信:“念尔父郑芝龙投诚最早,忠顺可嘉,故推恩延赏,封尔公,给与敕印,俾尔驻札泉、漳、惠、潮四府,拨给游营兵饷,养尔部下官兵。朕之推诚待尔,可谓至矣。尔自剃发倾心,义不再计。今据尔疏奏,虽受敕印,尚未剃发,冀望委畀全闽;又谬称用兵,屯札舟山,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词语多乖,要求无厌,乃复以未撤四府官兵为辞。尔尚未归诚,岂有先撤官兵之理!”[11]

当时清人以剃发受降作为诚心归顺的检验标准,晚明投降将领多循此模式,成功不受降也不剃发,史载:“成功不受。报父书末曰:‘万一不幸,儿惟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12]如所周知,剃发输诚,不仅有华夷变态的文化认同转变,也有政治认同的忠诚度转移问题,韩东育敏锐地指出:明清鼎隔的东亚巨变,“华夷变态”舆论的一世风行,极大地助推了东亚内部文化正统地位的抢夺浪潮和国族独立倾向。对日本而言,这已被集中表现为“道统”的“东移”和“自立”过程之中。[13]实则郑芝龙、成功父子本身的形象也充分展现这个华夷变态的张力,郑芝龙这个父系血统被日本学者描绘为代表的是“中国”形象,而郑成功及其母亲代表的则是“日本”形象,为了凸显中日的华夷转变,川口长孺接着记载:“夫芝龙反覆之徒,固无足道,然妻为烈妇而子为忠臣,忠义贞烈咸萃一门,何其盛也!盖成功母子虽其忠烈出于天性,亦非我神州风气之所使然欤?然则郑氏之有成功,不翅明国之光,亦我神州之华也!”[14]成功母子的一门忠烈,出于日本本有忠烈的“天性”,也成了日本“神州之华”。在此比对出现实中国满清的“夷”及日本的“华”;当然也对比出成功父亲芝龙的“反覆”,与成功母子的“忠烈”。由此对照,郑成功尽管再有如何的忠烈精神,这种忠义精神不会是来自父系的中国,郑成功俨然只能成为日本的郑成功。当然,上述戏剧及日人传记中刻意强调郑成功之忠义精神只来自日本,颇多牵强附会,郑成功七岁即被父芝龙接回中国后,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经学教育,黄宗羲《赐姓始末》论及成功的童蒙教育:“弘光时,入南京太学。闻钱谦益之名,执贽为弟子。”[15]并在谏父不听,母死非命后,“诣孔庙,焚儒服”,清人的郑成功传记中均提到成功性喜《春秋》,好孙吴兵法。[16]可见,郑成功的养成教育多是传统的中国儒学涵养,并深谙春秋大义精神,其忠义、其武勇,都在中国薰习。另外,我们也注意到郑成功在日本的魅力不仅止于江户时代,亦延烧到明治、昭和时期,以下的作品出版即可略窥其盛况(见下表)。


[10]川口长孺之所以写《台湾郑氏纪事》的动机,根据江户水户藩彰考馆总裁青山延于为此书写跋文时,称乃因当时水户藩主德川齐脩(1797~1829)收到郑成功遗留下来的书信,载曰:“我公尝获成功书,爱其笔画遒逸类其为人,展翫不置,乃命同僚川口长孺纂其事迹。”参川口长孺:《台湾郑氏纪事》,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75~76页。按:水户藩主获得的书信,当是川口长孺在传记中提及:“成功之诗,世不多传,本藩藏其所自书诗曰:‘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其诗不书题,盖似贺本邦人诗,书法亦飘逸可爱。”(第42页)可见郑成功此赋诗藏于水户藩。

[11][14]川口长孺:《台湾郑氏纪事》,第34页,第75页。

[12][清]陈衍:《台湾通纪》,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1年,第39页。

[13]韩东育:《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第235页。

[15][清]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第1页。

[16]如清人沈云的《台湾郑氏始末》(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载郑成功:“能读书,稍长,通《春秋左氏传》及孙吴兵法,喜击剑驰射。”第6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