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纵然“延平郡王祠”被改为“开山神社”,以及“国姓爷合战”这类宣扬大和魂戏剧被介绍到台湾来,日本殖民政府企图扭转郑成功的中华心为大和魂,但台湾民间依然要的是郑成功的中华心。例如在台湾民俗中,郑成功已从人变成神,民间传说颇多,一些民间习俗今日仍存,这些传说绝无日本官方宣扬的日本色彩。至于郑成功的神像依然是明代汉人衣冠而不是日本和服,发式也非武士薙发形象,更有五绺长须,寺庙建筑风格依然是闽南式风格,而不是神社样貌,即便在日据晚期的皇民化运动与“寺庙改正”风潮中,依然保留汉人式的郑成功形象。[39]据学者统计全台有关郑成功庙宇至少有146座(含陪寺庙宇),就建庙时间而言,明郑时期有3座,清领时期有41座,日据时期有39座,光复后有50座。[40]又如在台湾有玄天上帝的信仰,本是明朝政权的护国家神,护守在台“奉明正朔”的明郑政权,而第一座官方所建的庙即是真武庙(1669年建,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此后台南地区在明郑时期共盖有八座。真武庙经过清领时期到日据时期,建庙愈来愈多,到了日据时期的皇民化运动前,全台已有172座,但在皇民化运动期间(1937~1945),由于进行“寺庙整理运动”,真武庙及各种民间宗教庙宇被整顿,或被拆毁,或被“改正”或移作他用。但台湾光复以后,这些庙宇又都逐渐恢复起来。[41]明郑奉明正朔的中华精神,透过玄天上帝信仰,一直在台湾流传至今,如今台湾玄天上帝的信徒,每年都还要至武当山回銮谒祖进香。除了民间百姓祭祀郑成功的庙宇日增,以及奉明正朔的玄天上帝信仰保留着中华心,民间知识分子如小说家郑坤吾(1885~1959)则用演义小说创作了《鲲岛逸史》,创作年代是在皇民化运动最激烈的时代出版。[42]《鲲岛逸史》的主角本身就是郑成功部将子孙,一些配角也都有遗民身份,主角尤守己最终的归根地也是中国大陆的长白山,而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43]日据时期台人的“遗民情结”源自台人受异族统治后所衍生出对祖国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情感,在当时许多台湾知识分子展露无遗。[44]相较于祖国意识是一种自然的、纯粹的“中华心”认同,“开山神社”则是一种不自然的、被迫的“大和魂”转换。


[39]相关的探讨可参前引江仁杰:《解构郑成功:英雄、神话与形象的历史》,《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郑成功》,第96~83页。

[40]研究者金善惠根据政府调查资料、地方志与前人研究成果,列出全台郑成功庙宇的位置与建庙时间、缘由,估计全台至少有146座(含陪祀庙宇),并详细表列之,参氏著:《郑成功文化再现研究:从文史论述到日常意象》,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13年,第138~147页。

[41]玄天上帝在台南地区的发展,可参张溪南、黄明汉:《台南上帝爷信仰研究》,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第75~86页。

[42]这本书最早的版本是刊载于《南方》半月刊自160至188期(1942年9月15日至1945年1月1日)的连载刊本,因此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争时代的作品。郑坤吾在日本殖民时期另有一部作品,即1927年开始写作的《大陆英雌》。

[43]1958年郑坤五因病逝于高雄,大去之前,郑坤五曾预作自己的墓碑诗云:“街名明治尽翻身,县号高雄太不伦;日化耻从光复后,墓碑犹署凤山人。”日人把文雅的“凤山县”改为“高雄县”,但郑坤五仍觉其不伦不类,故宁在自己墓碑上署名自己是凤山人,足见其风骨气节。诗人虽已萎,典型依旧留存给后人。关于郑坤五的生平分析,可参林翠凤:《郑坤五及其〈九曲堂诗集〉》(收入氏主编:《郑坤五研究(第一辑)》,第310~330页)、照史《高雄人物述评(第二辑)》(春晖,1985年,第81~100页)。

[44]关于日据时代台湾知识分子的祖国意识的分析,可参黄俊杰:《日据时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大陆经验—“祖国意识”的形成、内涵及其转变》,收入氏著:《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第四章,正中书局,2000年。文中分析了知识分子叶荣锺、作家吴浊流、医生兼作家吴新荣、当时在大陆经商的吴三连等人的经验及其反省言论中,印证台湾人的“祖国意识”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由于台湾人身处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民族意识自然高涨,这是政治的原因(如叶荣锺);第二个原因则是由台湾人的汉族文化的认同所激发的历史文化意识,这是文化的因素(如吴浊流)。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