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郑成功以上非中非日、亦中亦日、“中华心”或“日本魂”的纠葛,在革命家的孙中山看来,却成为“同文同种”的依据。1913年3月22日孙中山在日本接受长崎官民欢迎会上的谈话,突然提到了郑成功:“以前汉人学者亡命日本,在文学方面对日本做出不少贡献。如郑成功等人,他不过是生长在南方汉人中之一。回顾及此,中日两国关系之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今日是我们汉人的时代,大有回到三百年前之感。如今这两个同文同种的国家,不但通商贸易,在政治上,相互合作,关系日趋密切。如中日两国保持一致,可雄踞东亚。在世界上亦成一重大势力。”[20]

历史上汉人亡命日本约有三大波,一是宋元初期,一是明清鼎隔之际,但这两波多为禅僧,并非孙中山这里提及的文学家,另有少数儒者,最有名的则是明清之际的朱舜水(1600~1682),日后成为水户藩主德川光圀的宾师。第三波则是清末民初,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亡命日本之徒甚多,孙中山本人亦是其中之一。但不知为何孙中山独提郑成功,更耐人寻味地是为了中日两国能“雄踞东亚”互相合作,提到了中日两国是“同文同种”,又远推到300年前的明末时期。郑成功这位中日混血的历史人物,在孙中山眼里,竟成为未来中日两国可以在政治与经济上互相合作、“雄踞东亚”的指标人物。日本人只要“大和魂”,但孙中山则寄望将“中华心”还原回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话语,增添了郑成功在各时代被脉络性转换的多元辩证关系。


[20]孙中山:《中日两国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可雄踞东亚在世界上亦可成一重大势力》,收入《国父全集》第二册,第498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