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国姓爷合战》于1715年在大阪松竹座首演,演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故事,此作在当时演出相当轰动,连续上演了17个月。在此戏剧中,郑成功的名字被日本化成为“和藤内”,日语称为“わとうない”,“わ”代表“和”,表达郑成功有母性日本血统身份,“とう”(藤)代表“唐”的中国人身份,“ない”日语是否定意味,表示郑成功是非中非日的身份,但用汉字“内”亦似有表示亦中亦日的意涵。总之,“和藤内”一语双关地隐喻郑成功是个非中非日、亦中亦日的特殊混合体,但根据戏剧内容则更多有意弱化郑成功“华”的身份,强化其“日”的特质。根据学者的研究指出,当地竟动员了当时占大阪人口总数30万人当中的80%人次前往观看。该剧连续公演了17个月,时跨3个年度,在日本的演剧史上,堪称空前绝后。郑成功被塑造成日本武士,剧照也都是日本武士装扮,凸显其忠孝不能两全的忠君武勇形象。由于郑成功亦有日本母性血缘之关系,内容不免涉及母亲曾劝请天照大神,发挥神力,助其攻城的剧情,所以成功军队阵旗有日本伊势神宫的护身符;其次描述成功母亲临死不屈,于自杀之际,特交代遗嘱“不可令日本国蒙羞,对君尽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作品中包含了将“鞑靼”譬况为“畜类同然”等大量信息,营造出一个“新华夷”的氛围。极力将清朝“夷狄化”进而反衬自身的“真中华”地位。[7]《国姓爷合战》此一透过戏剧所形塑的忠义形象及扭转华夷观念的企图,在日本引起一股风潮,学者也不例外。江户末期为成功写传记者亦不少,其中幕末儒者东正纯(泽泻,1832~1891)著有《郑延平事略》,楠本硕水(孚嘉,1832~1916)为之写序中说:“吾旧平户藩治西一里,有郑延平遗迹,藩主源侯每叹其尽力明室,忠勇义烈,有我日本人之气象。且恐遗话古迹湮没不传,乃使朝川善庵撰文。后命叶山铠轩,更删修之,杂以土人所相传者,建一大碑于千里滨表之。顷者,东君崇一着《郑氏事略》一卷,以问于余。”[8]以上提及的传记就有平户藩出身的朝川善庵(1781~1849)《郑将军成功传》及叶山高行(铠轩,1796~1864)相继增删的《郑延平庆诞芳踪》,再加上岩国藩的东泽泻(即东崇一)自己写的《郑延平事略》。特别是朝川善庵因处平户藩(今长崎县)地理之便,其所著《郑将军成功传》,是把郑成功描述成为日本人的将军郑成功,而不是中国人的将军郑成功。[9]又,郑成功忠于明皇室这样的形象,对应到江户幕末的尊王攘夷志士看来,不正也是拿来尊王倒幕的利器。而在明治维新以后,特别在甲午战后,台湾割让给日本,郑成功的日本将军形象又自然被解读为台湾早已是日本人的台湾。


[7]有关《国姓爷合战》营造出一种“新华夷”观的论点,参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第四章《“华夷”理念的非对称变化与晚明之对日“乞师”》,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8]东泽泻:《郑延平事略序》,东敬治主编:《东泽泻全集》,白银日新堂,1919年,第1705页。

[9]相关论点参江仁杰:《解构郑成功:英雄、神话与形象的历史》,三民书局,2017年,第54~56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