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五、结语

郑成功的形象争议,可从纪念他的庙宇一再被历代政权改建或更名窥出其复杂性。在清领初期,1695年民间便偷偷兴建起“开山王庙”奉祀郑成功,到了清末年代,1875年因沈葆桢的上奏,终可名正言顺地在原址改建为“延平郡王祠”,这时候已经过180年。又经23年后的1898年日本人又将之改为“开山神社”。而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又马上被改回今日的“延平郡王祠”。以上郑成功庙宇多次的更名与改建,充分显示在政权转换之际,郑成功常遭脉络性地转换成当局所需要的形象,展现郑成功评价中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高度张力。

本文企图从“中华意识”的核心观念,窥探这个与“中华意识”息息相关的郑成功历史形象,如何在东亚时空环境下被脉络性转换成“他们的郑成功”的多元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至少有两个不同阶段形象,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前者的观众是在日本国内推销郑成功,观众是日本人,故无须转换郑成功的“中华心”;但后者的观众是殖民地台湾,本有强烈的“中华心”,因此须想办法“移转”至“大和魂”。但日本殖民政府这种操弄郑成功为大和魂之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有助长中华心的蔓延现象。至于郑成功形象在近代中国革命份子的运用上,如孙中山捕捉到郑成功这位中日混血人物,强调中日“同文同种”,寄望日本与中国同心协力对抗西方帝国主义;至于革命人物陈匪石则着眼郑成功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种族主义,希冀借郑成功来唤醒中国魂,而陈匪石加添的郑成功母亲是“为中国而亡”之情节,亦有寄望中日合作对抗帝国主义的心愿。至于朝鲜人眼中的郑成功形象,由于他延续了明朝正朔,给予朝鲜诸多儒臣表达对于明帝国宗主国的眷念之意,也激发朝鲜人的中华正统意识,甚至少数儒者如宋时烈有北伐抗清复明之策。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