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视域看郑成功形象的“中华”意识之争

作者:张崑将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分析郑成功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历史形象,并扣紧这些形象本身所带有的“中华意识”之课题,折射出这个“中华意识”既复杂又富辩证性的论争现象。本文发现在日本意向中的郑成功形象,有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是殖民台湾前的江户日本及明治中期,具有“大和魂”精神的日本武士男儿形象,另一则是殖民台湾后将“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想要移转“中华心”成为“大和魂”形象。本文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处于诡谲变化的东亚局势中,如何找出一条东亚共性的沟通联系纽带,可从郑成功这位特具“东亚性”的历史人物找到借镜之策。


南明政权陆续覆亡,江南士人有义不帝秦者,往来东亚海域上经商贸易,筹备资金,伺机反清复明,最有名者当是朱舜水。朱舜水往来海外之地,以日本为多,甚至远至越南。但亦有士人漂流至朝鲜,与朝鲜文人互相唱和,如以下有关陆苏的记载,他于1664年(载显宗甲辰年)漂流至朝鲜:[52]

皇明之沦丧也,遗民多居海岛中,殆郑思肖画兰之意也。华亭徐孚远破家举义,兵败浮海,去死岛中。江阴陆苏毁巾衫,举家迁于舟,尝漂至朝鲜,与朝鲜诗人国厘辈十余人,唱酬月余而返。国厘未详其姓氏。……海上遗民,只知永历皇帝即位桂林,不知庚子岁为吴三桂所弑。海路悠远,无得以详。若郑成功造永历二十一年大统历者,以是故也。江南民心不忘皇朝如此。孝庙义旗若建。自登莱入中国。此辈岂不为前驱欤。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士人仍称已经灭亡的明帝国为“皇明”,足见思明之心仍然强烈。漂流人至朝鲜,见其仍沿用永历帝之大统历,难免激起朝鲜士人思明之情。成海应这里所记载的江阴陆苏与朝鲜诗人国厘等诗人的交往,固然成就一段佳话。[53]但是,1667年的漂流人丁未事件,一群为数不少与明郑政权有关之华人漂流至朝鲜,所受到之待遇却和陆苏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凸显朝鲜君臣对中华认同的无奈与窘境。发生在1667年的“丁未漂人事件”,分别记载在朝鲜儒臣的文集中,这个事件是来自台湾的明郑政权前往日本贸易经商者林寅观等95人,载着台湾出产鹿皮、药材等前往日本交换钱谷军需用品,[54]因遭风漂至朝鲜济州岛,朝鲜人发现他们身着明人衣冠亦未剃发,且尚用明大统历,经过君臣上下激辩,国王显宗决议遣送回中国处置。[55]按此一台湾贸易船商漂流至朝鲜事件,详载于《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八年,成海应之《研经斋全集外集》卷33及34中,特收录《丁未传信录》《解送漂海人口咨文》《漂人问答》《漂人诗》《林寅观从人投示耽罗书》《漂人在弘济院投书》《漂人投诗》等记载。当时对于这95位的漂流人如何处置,有主张不可遣送中国者,以宋时烈(1607~1689)为代表,有主张要北送遣送中国者,以右相郑致和为代表。[56]当是时,朝鲜士人闻知林寅观等漂流人至,特别携来皇明大统历,喜极而泣,悲不自胜。然当闻知决议北送后,思明儒臣或痛哭不能自已,深觉忘恩背义,违背“天地间大义理”。儒臣赵宗着上疏《请放漂人疏》更谓:“臣窃惟此举,系宗社存亡之机,神人向背之臣,而议者昧于名义之重,徒知利害之切迫,争劝殿下以天理人情所不忍为之事。”[57]亦有儒臣上疏曰:“若然则朱召之子孙尚在,而此乃吾父母国之人也。谓大明之已亡而今知其不亡也,不见汉仪之已久,而今复见也,则可幸可喜,孰大于是。……呜呼!古今天下,宁有是哉!吾东方数百年礼义之称,至此而扫地尽矣。”[58]视漂流人是父母国之人,若不顾义理北送,将使朝鲜百年的礼义之称扫地而尽。一个漂流人北送事件,提升到攸关“宗社存亡之机”,可见这个漂流人事件,将朝鲜儒臣还未沉淀的思明中华情节,一夕间爆发开来,充满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强烈张力。


[52][朝鲜]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卷三十三,《风泉录三》。

[53][朝鲜]黄景源(1709~1787):《江汉集》卷之六《与李元灵第二书》载陆苏这位亡国遗民事迹:“有陆苏者,年十一,毅宗皇帝弃群臣,白衣冠,哀临七日如成人。弘光元年,南都陷,遂毁巾衫,焚笔砚,迁于水次,驾扁舟,漂泊海滨,三十年誓不履岸,冠婚皆在舟中焉。惟日日投网得鱼,令童子入市易米以自给,风雨之夕,辄系棹仰天恸哭,呼毅宗皇帝不辍。其卒时,遗命家人,葬于海岛曰:‘我死,无令魂魄游中土也。’悲夫!三人(按:前此载陆苏,尚有邓凯、魏豹两人)忠足以辅翼帝室,志足以扫清中原,而天命已改之后,非人力之所可移也,故终世无所成功,天下惜之。”

[54]参[朝鲜]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三十四,《丁未传信录》之问答,记载:“问:以何人标下,行货于日本耶?长崎拒福建几日程耶?答:延平王受封据守,军糈浩大,钱谷不足以供请命,故暂淮权宜,即将本国聊产药材砂糖鹿皮诸货,逐年发贩外国,少佐军需。寅等乃奉委领驾四船前来耳,五月初十日开驾,至二十三日,倏忽东风大作,三船俱收日本,寅等一船槎篙失坏,无奈任其漂流,是夜遇礁冲破济州也。长崎至福建水道,顺风八九日也。”

[55]有关此一“丁未漂流人事件”的来龙去脉、人员、目的、所载货物之详尽考察,并针对此事件朝鲜政府对漂流人政策的改变,以及在事件后130年国王正祖追悔丁未漂流人的牺牲给予恩恤并祭祀等之分析,详参孙卫国:《从丁未漂流人事件看朝鲜王朝之尊明贬清文化心态》,收入氏著:《从“尊明”到“奉清”:朝鲜王朝对清意识的嬗变》,台大出版中心,2018年,第231~258页。如作者篇名所述,该文主旨是藉此事件窥探朝鲜王朝的尊明贬清之文化心态,本文则扣紧中华意识相关的华夷意识分析之,取径不同。

[56]《朝鲜王朝实录》载国王显宗八年十月二日条:国王与右相郑致和之对话:“上引见曰:“漂汉已到乎?”致和曰:“昨到弘济院。而渠辈闻将入送清国,皆抵死不肯行,至有欲自缢者,而独曾胜者,少不动念,言笑自若云。当令译官,反覆开谕,而终不肯行,则已有前事,势将依此处之。”上曰:“前事何如?”对曰:“庚辰年刷送汉人时,一如罪人,着枷以送矣。”上曰:“势将如此也。”致和曰:“漂人语间必称郑成功形势之盛,盖成功,自大明时,亦不归顺,入于海岛云。此必其管下而非永历之人也。”上曰:“此人等,称永历在雷州,据有三省云,三省乃天下四分之一,果能有之,天下震动,岂有如是寂然之理乎?致和曰:“漂汉入送事,朝家旣已议定,非人人所可非毁。而外间论议纷然,殊甚可骇。”

[57][58]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三十四,《赵宗着南岳集二则》,《赵根损菴集一则》。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