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作者:黄俊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传统中的“经典性”,并分析儒家经典诠释典范之协商、转移、理论基础及其诠释策略。本文首先指出儒家传统所见的两种类型的“经典性”:“历史的经典性”与“文化的经典性”,并指出两种“经典性”均有其互相渗透性与可实践性。本文接着分析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典范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先秦、汉唐时代的“声训”典范,向南宋陈淳以降的“字义”典范的转移;第二次则是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典范的转移。新出现的经典诠释典范,常常采取的诠释策略就是从经典中最核心的关键字词切入。本文以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经典诠释为例,指出日韩儒者从关键字入手,提出新的解释,贯通整部经典以颠覆旧的诠释典范,深具融贯性与说服力,才能造成诠释典范的转移。


陈淳的《北溪字义》扬弃汉唐诸儒“声训”的旧典范,企图通过对“字义”的再厘清,而将宋学重要名词的定义予以固定化,经由“字义”而遥契“圣贤之心”,[54]开启了经典诠释典范的大翻转,并且对德川时代日本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6至17世纪日本朱子学开创大师林罗山(1583~1657)在宽永16年(1639)4月1日所撰成《性理字义谚解》[55],而在他死后的万治2年(1659)刊印。与林罗山同门的松永尺五(1592~1657)的《彝伦抄》中,大量论述就以《北溪字义》作为根据[56],山鹿素行(1622~1685)的《圣教要录》[57],伊藤仁斋(1627~1705)的《语孟字义》[58],浅见斋(1652~1711)的《性理字义讲义》[59]、荻生徂徕(物茂卿,1666~1728)的《辨名》[60],熊谷荔墩(活跃于1670~1680)的《性理字义首书》[61]、渡边弘堂(毅,1689~1760)的《字义辨解》[62],富永沧浪(澜,1733~1765)的《古学辨疑》[63],佐藤敬庵(惟孝,?)的《名义录》[64],冢田大峰(虎,1745~1832)的《圣道辨物》(1795)[65]、《圣道合语》(1788)[66]以及《圣道得门》(1792)[67],大桥正顺(讷庵,1816~1862)的《性理鄙说》[68],海保元备(渔村,1798~1866)的《经学古义古训》[69]等书,都是在陈淳《北溪字义》解经典范影响下的作品,诚如John A. Tucker所说,陈淳确实对德川日本儒者通过字义学(lexicography)而重新诠释宋明儒学影响极大。[70]


[54]林罗山说:“夫圣贤之心,见于言,其言见于书,若不知字义,何以名之?”見林罗山:《性理字义谚解序》,收入京都史会编纂:《林罗山文集》,東京:ぺりかん社,1979年,下卷,引文见第584页。

[55]林罗山撰:《性理字义谚解》,京都:山口市郎兵卫,万治2年(1659);京都:荒川四郎左卫门,万治2年(1659)。关于林罗山撰写此书的态度与方法,参考大岛晃:《林羅山の〈性理字義諺解〉──その述作の方法と姿勢》,《汉文学:解释与方法》,东京汉学研究会,2002年第5辑,第1~28页。大岛晃亦曾对《性理字义谚解》与朝鲜本的陈淳:《性理字义》做过详细的校订,参看大岛晃:《林羅山の〈性理字義諺解〉と朝鮮本〈性理字義〉の校訂》,《汉文学:解释与方法》,2003年第6辑,第1~41页。

[56]参看John A. Tucker,“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A Study of Masunage Seikigo’s Ethincs,” in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Allen Tucker eds., Dao Companion to Japanese Confucian Philosophy (Dordrecht; Heidelberg; New York; London: Springer,2014), pp.31-68.

[57]山鹿素行:《圣教要录》,收入广赖丰编:《山鹿素行全集》,岩波书店,1940年,第11册,第1~53页。

[58]伊藤仁斋:《语孟字义》,收入《日本儒林丛书》,凤出版,1978年,第6册,第1~90页。

[59]浅见斋:《性理字义讲义》(手抄本,若林强斋笔录,福井县小滨市立图书馆酒井家文库藏)。承蒙藤井伦明教授告知此书孤本之典藏处所,谨敬申谢意。

[60]荻生徂徕:《辨名》,收入《日本伦理汇編》,第6册,古学派部(下),第28~119页。

[61]熊谷荔墩:《性理字义首书》,京都中野宗左卫门,宽文10年(1670)。

[62]渡边弘堂:《字义辨解》,收入《日本儒林丛书》,第14册,儒林杂纂。

[63]富永沧浪:《古学辨疑》,收入《日本儒林丛书》,第5册,解说部第一。

[64]佐藤敬庵:《名义录》,收入《续日本儒林丛书》,第1册,解说部。

[65]冢田大峰:《圣道辨物》,收入《日本儒林丛书》,第6册,解说部第二。

[66]冢田大峰:《圣道合语》,收入《续日本儒林丛书》,第1册,解说部。

[67]冢田大峰:《圣道得门》,收入《续日本儒林丛书》,第1册,解说部。

[68]大桥正顺:《性理鄙说》,收入《日本儒林丛书》,第5册,解说部第一。

[69]海保元备:《经学古义古训》,收入《日本儒林丛书》,第6册,解说部第二。

[70]John A. Tucker,“Chen Beizi, Lu Xiangshan, and Early Tokugawa (1600-1867) Philosophical Lexicogra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43, No.4 (Oct.,1993), pp.683-713。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