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作者:黄俊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传统中的“经典性”,并分析儒家经典诠释典范之协商、转移、理论基础及其诠释策略。本文首先指出儒家传统所见的两种类型的“经典性”:“历史的经典性”与“文化的经典性”,并指出两种“经典性”均有其互相渗透性与可实践性。本文接着分析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典范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先秦、汉唐时代的“声训”典范,向南宋陈淳以降的“字义”典范的转移;第二次则是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典范的转移。新出现的经典诠释典范,常常采取的诠释策略就是从经典中最核心的关键字词切入。本文以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经典诠释为例,指出日韩儒者从关键字入手,提出新的解释,贯通整部经典以颠覆旧的诠释典范,深具融贯性与说服力,才能造成诠释典范的转移。


中国儒学史所见的第二种意义的“经典性”,指经典中的义理乃源自人心,而与人之本性合而为一的经典。这种意义的“经典性”,可称为“文化的经典性”(cultural canonicity)。“文化的经典性”与日常生活中人性的普同性(universality)若合符节。例如《论语》中孔门师生的对话,体神化不测之妙于人伦日用之间。17世纪日本古学派儒者伊藤仁斋(维桢,1627~1705),正是在不离事而言理的基础上,推崇《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18],并以“人伦日用当行之路”诠释孔子的“道”[19],将“道”从宋儒的手中从天上(宇宙论/形上学)拉回人间(社会学)。文化意义的“经典性”正是在是日用常行之中,诉诸人性与人心之所同然,所以经典中的圣人与人说理,常能令人心中点头。王阳明阐释最为精彩,王阳明说: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辩焉,所以尊《春秋》也。[20]

王阳明认为所谓《六经》只是人心之不同面向的呈现,也对人心产生不同的作用。


[18][日]伊藤仁斋:《论语古义》,收入[日]关仪一郎编:《日本名家四书注释全书》,凤出版,1973年,第3卷,论语部一,《总论》,第4页,亦见于[日]伊藤仁斋:《童子问》,收入[日]家永三郎等校注:《近世思想家文集》,岩波书局,1966年,1981年,卷上,第5章,第204页。

[19]参见[日]伊藤仁斋:《语孟字义》,收入[日]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编:《日本伦理汇编》东京育成会,1901,卷上,“道”,第18~19页。

[20][明]王阳明:《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收入《王阳明全集》,上册,第254~256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