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作者:黄俊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传统中的“经典性”,并分析儒家经典诠释典范之协商、转移、理论基础及其诠释策略。本文首先指出儒家传统所见的两种类型的“经典性”:“历史的经典性”与“文化的经典性”,并指出两种“经典性”均有其互相渗透性与可实践性。本文接着分析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典范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先秦、汉唐时代的“声训”典范,向南宋陈淳以降的“字义”典范的转移;第二次则是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典范的转移。新出现的经典诠释典范,常常采取的诠释策略就是从经典中最核心的关键字词切入。本文以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经典诠释为例,指出日韩儒者从关键字入手,提出新的解释,贯通整部经典以颠覆旧的诠释典范,深具融贯性与说服力,才能造成诠释典范的转移。


(一)儒家的两种“经典性”

在中国儒学史上的经典范围随着时间而扩大的过程中,开显出两种意义的“经典性”。第一种意义的“经典性”指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夏、商、周等所谓“三代”)所出现的伟大作品。这个意义下的“经典性”指“三代”所实施过的典章制度。钱基博先生说:“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常所秉守,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也。”[14]这种意义下的经典,乃是“三代”文化鼎盛之时,政教行事实践之纪录。自孔孟以降,历代儒者或政治家,常常透过美化“三代”以批导现实政治与社会,从“过去曾如此”提出“未来应如何”之蓝图,展现强烈的“反事实性的”(counter-factual)思维习惯[15]。这种思维习惯,也见于日韩两地儒者,他们以“三代”与“尧舜”典范为基础,建构具有儒家特色的“崇古论”。作为“三代”典章制度实践记录的经典,可以《尚书》为代表。《尚书》记载“三代”特别是西周创建之初的典、谟、制、诰等重要历史文献。这类经典所呈现的是“历史的经典性”(chronological canonicity)。这种意义下的“经典性”具有深厚的“时间性”(temporality),并与具有“时间性”历史经验(例如“三代”)合而为一。

但是,问题是:经典之所以取得“经典性”,正是在于它具有“超时间性”(supra- temporality),经典中的义理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一项“经典性”之特质,植根于中国历史思维之特性在于从“时间性”中,提炼具有“超时间性”之道德命题。中国学术传统中史哲合一[16],中国思想家常通过历史叙述而进行哲学论证[17]。因此,“历史的经典性”如何可以克服“时间性”的桎梏,而获得“超时间性”,就成为“历史的经典性”必须面对的问题。


[14]钱基博:《经学通志》,台北中华书局,1962年,第8页。

[15]我曾讨论这个问题,见Chun-chieh Huang,“Historical Thinking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from the Three Dynasties,” in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eds.,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E. J. Brill,1995), pp.72-88.

[16]参考黄俊杰:《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第1章,第31~54页;Chun-chieh Huang,“‘Time’ and‘Super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 Henderson eds.,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6), pp.19-44.

[17]Chun-chieh Huang,“Historical Discour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s: Historiography as Philosophy,” in Chun-chieh Huang and Jörn Rüsen eds.,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iscussion (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2015), pp.25-40.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