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儒家经典性之移动与经典诠释典范的转移

作者:黄俊杰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探讨东亚儒家传统中的“经典性”,并分析儒家经典诠释典范之协商、转移、理论基础及其诠释策略。本文首先指出儒家传统所见的两种类型的“经典性”:“历史的经典性”与“文化的经典性”,并指出两种“经典性”均有其互相渗透性与可实践性。本文接着分析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所见的两次典范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先秦、汉唐时代的“声训”典范,向南宋陈淳以降的“字义”典范的转移;第二次则是从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典范的转移。新出现的经典诠释典范,常常采取的诠释策略就是从经典中最核心的关键字词切入。本文以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经典诠释为例,指出日韩儒者从关键字入手,提出新的解释,贯通整部经典以颠覆旧的诠释典范,深具融贯性与说服力,才能造成诠释典范的转移。


陈淳所启动的以“字义”为基础的解经典范,不仅在中国为18世纪戴震(1724~1777)的《孟子字义疏证》导夫先路,也为日韩儒者之经典诠释开宗立范。如果说“声训”的旧诠释典范,是从音声相近以发其义理,那么,“字义”的新诠释典范,就是想透过文字而将义理加以固定。但是,在“字义”新典范成为主流之后,经典中关键词的解释,却从未被固定化。下一节在分析诠释策略及其实践时,我就会加以探讨。

经典诠释典范的第二次大翻转,出现在从“理”学向“心”学理论基础的转变。本文起首所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正是这项转变最深切着明的表白。为了简要精准地说明第二次诠释典范的大转变,我想以朱子与王阳明对《孟子·公孙丑上·2》“知言养气”章的诠释为例加以说明,因为朱子与阳明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解释充满张力,很能显示诠释典范的转移。朱子本《大学》解《孟子》,将孟子所说的“知言”“养气”等关键词,都从“格物致知”与“穷理”的立场赋予新诠,以下这段文字最句代表性:“熹窃谓孟子之学盖以穷理集义为始,不动心为效。盖唯穷理为能知言;唯集义为能养浩然之气。理明而无可疑,气充而无所惧,故能当大任而不动心,考于本章,次第可见矣。”[74]以上这一段话显示,朱子以“穷理”这个核心概念为出发点,将“穷理”理解为孟子的“知言”的阶梯,也从“穷理”立场将孟子的“集义”一词中的“集”字解释为“集,犹聚也”[75]。朱子以他“心”与“理”二分的哲学预设,诠释孟子思想,从16世纪王阳明开始,在中、日、韩各国儒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受到严厉的批判。我以前曾针对此事有所探讨[76],兹不再赘及。


[74][宋]朱熹:《与郭冲晦》,《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37,收入《朱子全书》,第21册,第1635~1640页,引文见第1639~1640页。

[7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52,收入《朱子全书》,第25册,引文见第1730页。

[76]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7年,第231~249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