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的责任:演进逻辑、法律性质及中国的立场

作者:堵一楠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作为21世纪全球人权领域的重要议题,“保护的责任”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之下,一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利比亚危机后,“保护的责任”在言辞和行动的层面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处境。有鉴于人道主义干预的正当性困境,“保护的责任”得以产生,并取得了观念竞争的胜利。根据国际法的渊源理论,将“保护的责任”称为一项框架的说法是恰当的,但其并非全无规范性内容。“保护的责任”可以从“国家的首要责任”和“国际社会的补充责任”两个角度加以透视,前者是“保护的责任”法律性质的主要体现,而后者正是导致其陷入制度化僵局的原因。重新协调“三大支柱”的关系是可能的突破路径之一。为了实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在谨慎接受“保护的责任”话语的同时,也开始参与干预理念的建构,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主张。


二、演化动因

人道主义干预对自身正当性的证成困境是“保护的责任”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通过对思想史谱系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早在17世纪,人权就已经作为干预的理由开始出现在学者的讨论之中,但直到冷战时期,人道主义还未能在国际法层面构成使用武力的重要依据。[12]这一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3]两极格局的崩塌使得以往为意识形态斗争所掩盖的民族问题与宗教矛盾开始凸显。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征,首先表现为冲突由国与国之间向一国内部转移。[14]卢旺达和南斯拉夫的大屠杀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深刻反思: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不仅限于国际战争和武装冲突,还应包括大规模的人道灾难。全面的和平与安全概念(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peace and security)得到了发展。[15]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关联程度的空前加强,放大了全人类的共性—人权的保护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甚至被称为“世界范围内的世俗宗教”[16]。2000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Kofi Annan)在《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s)报告中指出:主权和人权都是必须支持的原则;但如果将人道主义干预视作是一种对主权而言不可接受的攻击,那么联合国势必无法对系统侵犯人权的事件作出处理。[17]在此,国家对人权的保护不再仅仅是对公民的义务,而是构成了“国家和国际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契约”,国家根据此种承诺“换取国际社会对其主权的尊重”。[18]


[12]H. Lauterpacht,“The Grotian Trad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23,1946;John Stuart Mill,“A Few Words on Non-intervention”, in Gertrude Himmelfarb (ed.), Essays on Politics and Culture, Gloucester: Peter Smith Publisher,1963, pp.368-384;Hedley Bull,“The State’s Positive Role in World Affairs”, Daedalus,4,1979.

[13]Michael Walzer, Just and Unjust Wars: 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4th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2006, p.108;Gareth Evans,“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and Go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3,2008.

[14]Peter Wallensteen & Margareta Sollenberg,“Armed Conflict,1989-2000”,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5,2001. 

[15][奥]诺瓦克:《国际人权制度导论》,柳华文译,孙世彦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16]Elie Wiesel,“A Tribute to Human Rights”, in Yael Danieli, et al.(eds.),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Fifty Years and Beyond, New York: Baywood Publishing,1999, p.3.

[17]Kofi Annan, We the Peoples: The rol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21st centur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2000, p.48.

[18]Anne Peters,“Humanity as the Α and Ω of Sovereignty”,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3,2009.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