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第三,现代性是否必然要以非宗教来开辟道路?从文化价值的分化来看,科学不能提供价值标准,艺术不能产生终极关怀。在艺术与宗教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信仰自由当然是现代性基本原则,但宗教并非全然专制。屠孝实认为,人类的精神追求自由,科学是自由探索,艺术是自由创造,道德是自由向善,而宗教,也自由地将自我与超越界的神圣他者或宇宙本原联系并呈现在直接经验中。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精神自由向上的表现。[32]传统宗教确有独我独尊的排他性,但它并不只是“神道”而无“人道”。这方面研究甚多,而黑格尔的观点仍值得我们重视。他在《历史哲学》中肯定地指出:“基督更像人;他活过,他死了,它在十字架上经受了死亡,这与那些优美的希腊人比起来绝对要更像人。”我们当然不是说,屠孝实、黑格尔等人的观点就一定正确,但他们作为蔡元培主张的反方,应当成为评论蔡元培的参考。

必须指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规划,并非纸上谈兵。他不但以其崇高的威望推动了中国美育的实施,而且他对宗教的态度,也反映了、表达了,进而影响了、强化了现代主流知识人的宗教观。唐逸说得明白:“当时中国知识界对于宗教的理解,除认知的和社会的功能外,便是伦理教化。既然对宗教的终极意义、精神价值视而不见,加之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等先入思潮的预设作用,更因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迫切的社会问题,于是自五四时代后期开始,中国知识界在整体上对于宗教便形成一种冷漠的偏见态度,其影响十分深远。”[33]这一现象与其说是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不如说蔡元培此论反映了、表达了中国知识界的群体意识与无意识。


[32]屠孝实:《宗教问题演讲之三》,《少年中国》2卷8号(1921年2月)。参见唐逸:《五四时代的宗教思潮及其现代意义》,《幽谷的风·文化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

[33]唐逸:《五四时代的宗教思潮及其现代意义》,《幽谷的风·文化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8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