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第一是赋予艺术以神圣的超验性。

艺术把人从日常世俗中解脱出来,审美具有超越性。康德美学的起点是区分审美愉快、审美判断的特殊性,即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它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无目的而合目的性,它是主观的又是必然的。艺术日益获得独立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宗教衰落的过程。马克斯·韦伯早就发现,理性化导致世界“除魅”之后,世界成为计算的对象,生活不再具有终极价值。但人对救赎的需求仍然存在,对“与神合一的生活”的涉及存在和心理的渴望仍然存在。因此现代文化中就出现了一些宗教代替品,其中之一就是艺术:“如此一来,艺术便逐渐自觉地变成确实掌握住其独立的固有价值之领域。艺术从此据有某种(无论在何种解释之下的)此世之救赎的功能,亦即将人类自日常生活之例行化中—特别是处于理论的、实践的理性主义压力愈益沉重的情况下—解救出来的功能。”[36]根据这样的理解,艺术不是“代”宗教,它就“是”一种宗教。这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传统中。德国学者萨弗兰斯基认为:浪漫主义“属于两百年来未曾中断的寻找运动,意在对抗世俗化的、除魅的世界。除了其他许多内容以外,浪漫主义还是一种借助审美手段的对宗教的延续”。[37]事实上,18世纪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在阐释古希腊艺术时,已经把古代的雕塑当作一种宗教对象,“神是最高的美;我们愈是把人想象得与最高存在相仿和近似,那么关于人类的美的概念也就愈完善,最高存在以其统一和整体的概念区别于物质”。[38]与此相似,青年歌德在参观德累斯顿画廓时,感觉就像是进了教堂:“我跨进了这块圣地,凭着我从前的想象,怎么也想不到,我是那么惊叹……这和我步入教堂所具有的感觉颇为相似。”[39]


[36][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美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37][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2007),卫茂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9页。

[38][德]温克尔曼:《论希腊人的艺术》,《论古代艺术》,邵大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39][德]歌德:《诗与真》(1813),魏家国译,杨武能主编:《歌德文集》第9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