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第三,现代中国不需要宗教。

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近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流行“中体西用”论。此论以为,中国在技术、器械上不如西方,但中国的文教道德,如果不是优越于西方的话,至少也是自有所长,不可放弃。但贺麟认为:“西洋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有很深的精神文明的基础,我们不但物质文明不如人家,我们的精神文明亦还是不及人家。而这精神文明里面,尤其是那支配人思想、意志、情感、生活的宗教,更值得我们注意。”[79]这是因为儒家的理学、诗教、礼教都可约归为伦理道德这一核心,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现代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孤立狭隘,即以道德为孤立自足的,不但认定道德与知识、艺术是冲突的,而且以德治反法治。二是枯燥迂拘,违反人性。三是因袭传统,束缚个性。四是偏消极的善而忽视了积极的求共善。社会在变,中国文化在与西洋文化有了亲密的接触,道德也在由孤立狭隘而趋广博深厚,由枯燥迂拘而趋于发展人性、活泼有生趣,由因袭传统、束缚个性而趋于自由解放、发展个性,由洁身自好的消极的独善而趋于积极的社会化平民化的共善。[80]要走出这个困境,吸收基督教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这就是“吸收基督教之精华以充实儒家之礼教”。比如儒家之“仁”,不但是温柔敦厚的“诗教”,天地万物之心、之性的“仁体”,而且“从宗教的观点看,仁即是救世济物,民胞物与的宗教热诚。《约翰福音》有‘上帝即是爱’之语,质言之,上帝即是仁。‘求仁’不仅是待人接物的道德修养,抑亦知天事天的宗教工夫。儒家以‘仁’为天德,耶教以至仁或无上的爱为上帝的本性。足见仁之富于宗教意义,是可以从宗教方面大加发挥的”。再如“诚”,既是哲学意义上的实理、实体、实在或本体,艺术意义上的“思无邪”,同时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富于宗教意义的字眼,“诚即是宗教上的信仰。所谓至诚可以动天地泣鬼神……诚不仅可以感动人,而且可以感动物,可以祀神,乃至贯通天人物的宗教精神”,所以同样可以作宗教上的发挥。儒家的宗教化就是“从宗教的精诚信仰中去充实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由知而人进而知天,由希贤、希圣进而希天,亦即是由道德进而为宗教,由宗教以充实道德”。[81]


[79]贺麟:《认识西洋文化的新努力》(1947年2月),《文化与人生》,第304~305页。

[80]参见贺麟:《新道德的动向》(1938年5月),《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55~360页。

[81]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文化与人生》,第8~11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