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第二是开掘艺术的社会道德功能。

以艺术代替宗教的另一个考虑,是希望发挥艺术在抚慰人心、教化公众方面的作用。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净化论”和18世纪启蒙主义关于剧院是“道德学校”的论述。面对19世纪中叶英国随工业化、城市化而来的价值失序和社会混乱,马修·阿诺德隆重地请出“文化”:“文化不仅能通向完美,甚至只有通过文化我们才有太平。”[44]他所说的“文化”有四个涵义:1、文化是一种知识的实体,它是“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2、文化是“使上帝的理性和愿望盛行于世”,关注的是“成为”什么而不是“拥有”什么,是关心内在的灵魂而非外部环境;3、文化就是无私地阅读、观察、沉思以尽力获得我们所能获取的一切,以净化自己的精神和灵魂;4、文化就是对文化本身的追求过程。[45]总结起来说,文化就是以“最好的东西”来引领对“完美”的追求。“最好的东西”是指伟大的宗教、文学和诗歌,其典范则是古典文化,包括寻求“神意”的希伯来传统和追求“理性”的希腊传统,它们所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形式是“人间最好的知识和思想”。[46]文化不是静止的美好之物,而是对完美的“追求”;追求完美不是少数文化专家的职业,而是原则上人人都可以也应当追求的活动,其动力不只是追求知识的热情,也是行善的道德热情和社会热情。就其有助于人类精神的成长、转化而言,文化与宗教不谋而合;就其促进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所有能力和谐发展而言,文化又超越了宗教。[47]这一特殊的重要性,就是作为宗教的代替。阿诺德坚信,在一个信仰逐渐崩溃的时代,“我们应当认识到诗是有更大的效用、更大的使命的,是远远超出人们对它的一般估计的。人类逐渐地会发现我们必须求助于诗来为我们解释生活,安慰我们,支持我们。没有诗,我们的科学就要显得不完备;而今天我们大部分当作宗教和哲学来看的东西,也将为诗所代替”。[48]阿诺德是精英论者,他所说的文化的教化作用,在于其是“最好”的思想和语言。此前的诗人雪莱则认为,道德生于仁爱,仁爱生于同情,同情生于想象—欣赏文化艺术的过程[49],就是设身处地、进入他人生活和心理的过程,我们以此来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以现代世俗标准来看,这种以“同情”、“想象”来说明艺术的道德效果的理论,更具真实性与普遍性。


[44][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1869),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12年第3版,第171页。

[45][46][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1869),第21~22页,第36页。

[47][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1869),第11~12页。

[48][英]马修·阿诺德:《论诗》(1880),《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殷葆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82~83页。

[49][英]雪莱:《为诗辩护》(1821),《19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