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蔡元培所说的“宗教”主要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包括初民德、智、体、美诸种要素与活动,而在社会文明进化后逐步解体。在此“现代/过去”的叙述系统中,“以美育代宗教”具有真正的现代自觉。对此,他有两种基本相同的说法。

一是在1917年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把宗教定义为人的“精神作用”:“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社会文化进步之后,宗教中的知情意三种要素都分别独立出来,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美育之所以可以代宗教,因为宗教的构成要素中只剩下美感。[4]

二是在1930年的《以美育代宗教》和1932年的《美育代宗教》两文中,蔡元培把宗教定义为“旧时代的教育”、最初的“教育”。他说:“……在最初的时候,宗教完全是教育,因为那时没有像现在那样为教育而设的特殊机关,譬如基督教青年会,讲智德体三育,这就是教育。”[5]但“从科学发达以后”,不但自然、历史、社会状况都可用归纳法求出真相,就是潜识、幽灵一类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发达以后,知道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随地、随时而不同,所以现代道德决非古代圣贤能预为规定;自卫生成为专学之后,体育也不依赖宗教。如此则宗教中尚有价值的,只有美育的元素了。[6]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说词》(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7~59页。

[5]蔡元培:《美育代宗教》(1932),《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370~371页。

[6]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1930年12月),《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585~586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