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三、“以美育代宗教”的民族性

作为一个学者,蔡元培的主要研究领域一是美学,二是伦理学。如上所说,其美育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伦理思想。蔡元培最完整的学术著作是他在德期间所撰的《中国伦理学史》。据其自述,他之研究中国伦理思想,正是要西方学说的强势压力下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68]蔡元培属于现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但他绝不是“西方如此,中国也当如此”的西化论者。“以美育代宗教”,说到底,就是以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与伦理学的中国美育来抗衡西方文化的代表基督教。

考虑到蔡元培与后于他的哲学家贺麟都重视宗教的道德内容,所以我们以贺麟的有关论述为线索,彰显蔡元培的文化民族主义。

首先,否认宗教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基督教来华后,宗教徒不论,贺麟也认为,西方的哲学、宗教、艺术可归约为基督教,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不可分离,它不但是中世纪文化的中心,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缩影与反映:基督教不但对科学有保护促进之功,而且充满民主精神,还最适宜于工商社会,并有助于工业化,因此基督教精神是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之一。“基督教文明实为西洋文明的骨干。其支配西洋人的精神生活,实深刻而周至,但每为浅见者所忽视。若非宗教的知‘天’与科学的知‘物’合力并进,若非宗教精神为体,物质文明为用,绝不会产生如此伟大灿烂的近代西洋文化。”[69]学西方而不吸收西方宗教,那还是停留在西方的“表象”上,还没有抓住它的“核心”。贺麟此论发表于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之后,但类似的思想言论早就在中国出现。蔡元培承认西方艺术、科学均与宗教关联,但这早已是陈年往事:“当在宗教极盛的时候,无往而非宗教,美术、文学,自然也不免取材于此。不特是美术、文学,就是后来与宗教为敌的科学,在西洋中古时代,又何尝不隶属于基督教?彼此的关系,又何尝不深?”[70]因此无论是对西方的认识还是在中国宣讲西方,蔡元培的重心都在现代的科学、艺术与道德,而不在宗教或形而上学。对于类似贺麟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是“误听传教士之言”,把“过去”的事实当作今天的新知:“所可怪者,我中国既无欧人此种特别之习惯,乃以彼邦过去之事实作为新知,竟有多人提出讨论。此则由于留学外国之学生,见彼国社会之进化,而误听教士之言,一切归功于宗教劝,遂欲以基督教导国人,而一部分之沿习旧思想者,则承前说而稍变之,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遂欲组织孔教,奔走呼号,视为今日重要问题。”[71]西方早已告别宗教,其现代成就主要在科学与艺术,学西方不应学其宗教。换言之,中国要现代化,但不能西方化(基督教化)。


[68]蔡元培:《哲学大纲》(1915年1月),《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305页。

[69]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9页。

[70]蔡元培:《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1921年8月1日),《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80页。

[7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7~58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