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实际上,从改造中国文化这一现实功利出发,“以美育代宗教”也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周作人就认为:“我觉得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极少数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运动去替代他的宗教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我想最好便以能容受科学的一神教把中国现在的野蛮残忍的多神—其实是拜物—教打倒,民智的发达才有点希望。”[66]周作人要以基督教来“一新”中国人心,确实指出了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以美育代宗教”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因此也就不能达到其社会政治目的。同时,陈独秀又指出了另一个方面:中国缺少宗教,连带中国艺术也缺少情感,而这正是中国人堕落的原因,因此“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67]照陈独秀的看法,宗教、艺术与道德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形式,不存在以什么解释什么、以什么“代”什么的可能。我们当然不能以周作人、陈独秀来批评蔡元培,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显然未能正视和消化周、陈所指出的问题,因此其“美育”也就只能是局限于“极少数”人的精神修养,而不能实现其改造中国文化、建设现代道德、解决现实危机的目的。而这,又不只是蔡元培个人的问题。


[66]周作人:《我对于基督教的感想》(1922年3月),唐晓峰、王帅编:《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第25页。

[67]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1920年2月),唐晓峰、王帅编:《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第15、13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