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然而,蔡元培在宣讲“以美育代宗教”时,并未涉及艺术与宗教的复杂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而是以古/今对立方式把它们一分为二并借此来规划中国现代文化,其所论包含现代文化的三大原则。

第一,价值分化。

蔡元培接受了孔德的进化论,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时期、玄学时期、科学时期。根据这种进化论,科学与宗教的对立有两个含义。一是科学解决了宗教的问题,“文学上的写实派,如左拉等,完全想应用科学。美术上的印象派、立方派等,亦以科学为根据”。[9]对科学时代的人来说,宗教已为过去之物:“夫宗教之为物,在彼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10]二是科学时代的人已不再相信宗教:“自人智进步,科学成立,凡宗教家世界创造天象示警诸说,既有以证明其不然……于是宗教之信用,以渐减损。”[11]原来包括在宗教中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已分别独立、自成一体,这就是现代性的价值分化。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现代科学取代宗教成为解释世界的唯一知性原则,但科学价值中立的本性却无力为个人的生活实践提供意义上的导引,其结果就是现代世界在世界观、生活领域等各个层面上发生的价值分化。如果说在现代之前,真善美三大价值统一在一个绝对的理念如上帝之中,那么随着宗教的解体,原来整合的价值领域就分化为认知、道德(规范)和审美三大领域,它们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发展逻辑而制度化。在这个世界中,科学仅仅是“计算”和技术形式的目的理性,它不再与伦理相关;审美与道德、知识无关,信仰追求和感情生活仅仅只是个人的事情。因此,当科学成为现代行动的原型,文化整合与意义的可能性就成为问题。而作为对此工具性、机械性的社会的反应,审美和艺术被动员起来,作为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缓解理性化日益增长的压力的精神补偿。按照韦伯的论述,只有现代科学和世俗理性主义兴起,工业革命强化了劳动分工之后,“美育”才成为现代文化的必修课程之一。这说明,价值系统的分化过程就已蕴含着以艺术代宗教的预期,艺术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被理解为一种世俗宗教。

蔡元培也是在看到宗教整合解体之后,提出如何维护个体的感情世界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12]以价值分化为基础,同时以美育来平衡现代理性社会的压力和理智的片面发展。蔡的大量论著均未提到韦伯,但并不意味这位德国留学生完全不知道当时在德国影响很大的韦伯,更不意味着他现代文化的演变大势没有理解。


[9]参见蔡元培:《真善美》(1927),《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140页。

[10]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7页。

[11]蔡元培:《哲学大纲》(1915年1月),《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338页。

[12]蔡元培:《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1935年4月),《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4~215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